南望艺谈|高鹏飞:互联网对艺术市场将产生颠覆影响

收藏在线
+ 订阅

000

栏目主持

冯善书,南方产业智库副主任,南方+收藏在线负责人

受访嘉宾

高鹏飞,艺术家,美术评论家,家族式收藏传承人

0000

高鹏飞。

当代中国画就必须有当代的面貌

南方+收藏在线:30多年前,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文“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认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一时间在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30年后的今天,您认为他这个观点需要修正吗?

高鹏飞:完全不用,非常正确。从国际顶级美术大展和艺术博览会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展示机会以及受到关注非常有限。在现当代的美术馆,特别是世界一流的美术馆,收藏当代中国画的屈指可数。当代中国画家,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更是凤毛鳞角。这也导致了当前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话语权受到严重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画未来要改变的空间非常大。特别是近年非同质化代币(NFT)加密艺术风起云涌,探索中国画的当代性,对美术界来说依然任重道远,势在必行。

南方+收藏在线:作为一名家族式收藏的传承人,您从小就开始收藏,对水墨等中国传统艺术其实也有过非常迷恋的阶段。有人说传统艺术无须创新,有的人则认为要革新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您如何看待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高鹏飞:我认为当代中国画就必须有当代的面貌。来路必须要清楚,去路可以不管。来路清楚体现在所用的宣纸、毛笔、墨汁等材料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至于我们应用这些材料和工具,采取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进行审美表达和思想表达,那是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自由,没有必要过多干预,或者强求要有传统的笔墨。所谓笔墨,本身没那么神秘,前人可以创造,今人同样可以创造,何必故弄玄虚。美术学院教学经常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程式化。八五后、九零后、零零后、一零后等新生代崇拜的艺术是什么?他们对齐白石、张大千等传统中国画的大师们的作品有多少兴趣?他们从小就在卡通游戏、时尚科技的影响下成长,让他们去听京剧、看传统水墨的展览,或许因为名气的吸引会到现场感受一下,但很可能打个秋风就出来了。你还指望他们去研究和计较这一笔是怎么来的,作者师承哪一派?现在很多年轻一代的艺术爱好者,都是留过洋的,对梵高、马蒂斯、毕加索、基弗、培根、巴斯奎特、草间弥生、村上隆等国外艺术家可能更感兴趣。我们的下一代把艺术品当作一个有趣的事物来看待,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和上一辈的收藏者,一讲到艺术就看画家的笔墨功夫。中国传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所追求的那种苍茫、凄寒、空灵的审美格调,很多都出自八大山人那一类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之笔。在那种落泊无奈的生活境况下,只能把胸怀寄情于这些空山鸟语当中,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很抑郁颓废的思想。中国传统艺术,在唐宋元确实曾经达到过一个高峰。但是,要想在艺术上承上启下,必须要有时代感,照搬过去那些图式化、程式化的东西,只能使中国画走向没落。

高鹏飞作品《马蒂斯》。

高鹏飞作品《马蒂斯》。

南方+收藏在线:在您看来,中国传统艺术最精华的地方在哪里?有哪些是可以直接与国际对话,或者有条件与国际对话的?

高鹏飞:中国画的精髓在于神。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钟鼎文,再到两汉时期的砖画、壁画,以及唐宋元时期的绘画,都是表现中国古代先人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情怀。到了现当代,张大千、齐白石等一批国画大师,为了在艺术上推陈出新和取得突破,在后期的探索中实际已基本推翻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高峰就是写意。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一种审美和精神追求。当代有些中国画家,在宣纸上画照片,喷墨描线,连写都像学葫芦画瓢,光有写没有意,只继承了传统水墨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根本没有把中国画艺术的精髓融入到当代人的审美中来。二战以后,中国出了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李古禅等一批写意大师。在我看来,就写意这两个字就可以与欧美当时的艺术家对话和交流。这些大师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表达最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中国写意画的这种极简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与欧美用复杂色彩、色块和线条来表现的意识具有完全对等的意义,在价值观输出上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毕加索、蒙特里安、贾科梅蒂、康定斯基、达利的艺术语言的极简主义,我们的一些现代中国画大师其实比他们更简。张大千的泼墨,则与波洛克在画布上随意地泼洒、甩滴、泼溅颜料、呈现出雨点流线等效果的绘画艺术异曲同工。

南方+收藏在线:当代中国画的出路在哪里呢?

高鹏飞: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和普罗大众一起思考和探讨。在我看来,希望在下一代。而我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可以起到中介纽带的作用。李小山先生说过,中国画再像以前这么画下去,确实到了尽头了,如果还不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革新,很可能在下一代就会被淘汰、被抛弃。拿京剧来打个比方,国家花了多少精力和金钱来扶持京剧,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观众越来越少。中国画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中国文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这个确实永远都不能丢。但是,要把中国文字用中国画的传统方式来图像化,在互联网时代会越来越困难。现在的年轻人,直接把创作界面和平台搬到了电脑上。像我认识的杨国辛等一些当代艺术家,直接就在iPad和电脑上画画。数字媒体对艺术的影响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已经到了不可阻挡的地步。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一生下来,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手机、电脑,儿童和少年时期有一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虚拟的世界时,他们认为网络连接一切东西,也可以产生任何东西,所有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都可以在网络上解决。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加密艺术,都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时代的风向。最近,短视频《十字路口》在加密艺术品交易平台Nifty Gateway以660万美元成交,仅隔了没几天,同一作者用5000张图片合成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更是拍到6025万美元的天价,被认为是对艺术市场的降维打击。加密艺术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使得它可以自由在网上流通交易,如果中国画不能去适应这个新环境和新的传播介质,以后真的有可能变得无路可走了。培养下一代的审美观,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是我们中国画能否走向当代的关键。很多人都说,日本的浮世绘壁画是从中国的两汉和唐宋年代慢慢传播移植到东洋的,这种完全用线条来创作和表达的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在影响日本的艺术家,甚至成为了中国艺术家的学习模仿对象。日本当代红遍全球的几个艺术大咖,如草间弥生、村上隆、奈良美智等,基本也都是用线条来勾勒他们的人物和意象,加上丰富的色块,就成为风靡全球的新时尚。要知道昭和年间日本画家就用线条来组织肌理、形成绘画图像,一直流行到现在。为什么当今世界50个最重要的艺术家里他们能够占到三个,用的还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传过去的东西。反倒是我们,至今美术界仍在拿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制约中国画的创新,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更不存在艺术藩篱。同样是学老祖宗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向世界。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东西。

《EVERYDAYS - THE FIRST 5,000 DAYS》其实是一幅拼贴画

没国际视野自然接受不了国际艺术

南方+收藏在线:艺术本身来源于实用。中国人对艺术的追求大多与日常生活和家居装饰有关。作品的实用功能和艺术价值是否存在矛盾?如何取舍?

高鹏飞:有人说实用艺术不是艺术,装饰艺术也不是艺术。这类观点,我并不认同。自从有了波普以来,艺术的概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设计艺术、装饰艺术和其它一些实用型艺术排除在艺术门外,是一种错误观念。装饰艺术,建筑艺术,是非常传统和古老的艺术范畴。不是非得要拿支笔在墙上、布上和纸上画点什么,那才叫艺术。带有创造性和思想性的装饰设计,同样可以传递出独特和有个性的美学观念和思想内涵,这与其他艺术形态是一脉相通的。艺术概念的外延非常宽泛,既然唱歌跳舞演戏能叫艺术,为什么装饰设计就不能是艺术?当代艺术包含的东西就更是没有边际底线,连行为都是一种艺术。像雕塑、装置、建筑等立体艺术,本身就比一些平面艺术更具设计感和艺术性。很多媒体把当代艺术的概念搞得非常含糊,让别人以为只有绘画和雕塑才产生当代艺术。我们的史学家、评论家、收藏家和艺术家本人,有责任为大众去普及这些基本常识。

南方+收藏在线:我们常常用嘲笑和讥讽的语气去评论欧美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涂鸦艺术。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国人对西方美术史缺乏了解和认知,对一些前沿艺术普遍看不明白。您是如何克服守旧的思想观念,从不理解到主动学习和慢慢接受?

高鹏飞:最近我应邀参加了一个广州市幼儿梵高艺术展。在台上演讲时,我对这种从从幼儿开始抓美育的做法非常赞同,并表示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帮助。为什么对欧美当代艺术,国内一些民众,包括一些艺术家,始终不理解或者嘲讽涂鸦艺术就是乱来。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幼师就经常带着孩子们手拉手到美术馆参观。在欧洲浏览当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时,我多次碰到过这类现象,在阿姆斯特丹碰过,在柏林碰过,在波恩也碰过。通过翻译了解,当地儿童从三四岁开始就接受专门的美术教育。国内的家长也非常重视培养小孩的艺术兴趣,正式上学前会给他们报一些绘画兴趣班、书法班什么的,但进入小学后就变成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禁锢了孩子们的天真和对美的天性追求。由于美学教育比较早,对美术史有完整的理解,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代表作都耳熟能详,因此西方人对古典、现代和当代艺术的不同特点都有所认知。这背后是美学和艺术基础教育脱节的带来的差距。

巴斯奎特1982年的涂鸦作品《无题》2017年以110,487,500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7.6亿元。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由于经常出外看展,参观世界顶级的美术博物馆,逐步打开了视野。经过不断学习研究世界艺术史,并亲临其境地阅读和欣赏一些誉满全球的名家名作,让我意识到,文房四宝和中国书画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其实,不管是欧美,还是中国,都不应该老拿过去的辉煌来代表眼下的艺术形态,这些过去的东西只能作为我们未来探索进步的基石。因此,十年前我就开始拓宽自己的眼光,一方面对国际的艺术动态保持密切关注,有时间就去看巴塞尔、迈阿密、军械库、威尼斯双年展等全球顶级艺术展会,另一方面则开始站在全球的背景下来观察中国的艺术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比较研究来丰富自己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其实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其次就是知识准备,然后才是经验积累和眼光的提升。

南方+收藏在线:有一种观点说,艺术界的圈子文化太盛,使得国内缺乏真正的艺术批评。没有批评,就不可能有进步。您是怎么看这种现象的?

高鹏飞:在国内艺术界顶层掌握话语权的,多为传统美学和艺术修养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教育有过较大贡献的人,脑子里装的大多还是过去的观念。像美展、美院和美协这些重要平台,还有一些专业媒体,长期由他们发声,要想有根本性的突破,其实挺难的。目前来说,这些平台还是国内艺术家成名成家的必经要道。每一位前辈艺术家都是一座不容忽视的山头。不同的山头虽然有所竞争,但又没有完全对立。在这种环境下,很难有真正的学术批评。不管是评论家,还是媒体,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在哪个山头都得罪不起的情况下,为了明哲保身,只能年复一年地为别人唱赞歌。加上我们的文化传统比较讲究长幼尊卑、和气生财。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些东西还好点了,至少人人都可以到社交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主流学术平台上的评论文章,仍然是千篇一律的说好话,像中国画一样千人一面。真正说真话的批评性文章,其实声音很弱。这种特殊的环境,养成了艺术家站位不高,视野被美术平台的话语权所制约,只关心作品卖得好不好,片面地认为只有这样走,才会有市场、有名望。

南方+收藏在线:前面您已讲到,传统中国画必须融入当代、走向世界,具体怎么去融入呢?

高鹏飞:中国画要走入世界大家庭,我觉得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中国的美学教育要来一次全面彻底的革新,从幼儿开始,一直到中学和大学,都要把美学列入教学大纲,成为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而不能一味搞应试教育,以分数挂帅的考核制度倒逼学生把时间都倾注在搞分数上面去。通过教育的顶层设计,让普罗大众慢慢接受到专业的美学教育,拓展他们的国际艺术视野。二是在美术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就要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改变过去那种程式化、套路化的美院教学方式。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学习别人好的东西。搞艺术创作,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的空间和平台。没有自由,怎么可能有创造力。我们常常说要加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输出。文化输出是要有抓手的。我们如果没有领会和掌握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就不可能进入全球语境去跟别人对话,更不可能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要融入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

高鹏飞作品《皇帝的新衣》。

高鹏飞作品《皇帝的新衣》。

消费市场的崛起将颠覆原来的艺术话语权

南方+收藏在线:当代艺术对许多国内的收藏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如何去发现那些有价值的艺术家和作品?

高鹏飞:当代艺术不要说对收藏家,就是对中国的艺术家来说也是新事物。让老一辈的收藏家接受当代艺术很难。因为传统美学教育在他们脑里和心里,早已生根发芽了几十年。让他们在心里腾出位置来给当代艺术,不容易。尤其是对一些专业收藏家来说,他们收藏传统中国画,完全是出于一种爱好,也背负着把上一代留下来的东西传承给下一代的责任。本来,我们搞收藏就不是纯粹出于保值增值的目的。现在你让我们把以前的东西都捣出去,谁舍得。现在国内的藏家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的,只进不出。这类人对传统文化非常痴迷,思维比较固化,对新事物是保持谨慎,甚至是排斥的;另一种是投资型的,这类人经常在二级市场上打转,通过拍卖买进买出,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收藏艺术品来获取其中的差价利润。对于第二种人,不管是炒房还是炒艺术品,对他们都是一样的。因而,发现当代艺术的价值,只能靠年轻一代的藏家。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跟我们老一辈人很不一样,很多城市白领精英和新生代的收藏家,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审美眼光是国际化的,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何况,他们对科技创新、时尚潮流和前沿意识的关注和兴趣本来就非常明显。这些艺术人口培养起来,未来很可能就会成为当代艺术在中国市场上的购买主力。为了投资去购买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必须衡量它在财富保值增值方面的潜力。若能够同时获得收藏界和美术界的认可,这样的作品肯定是相对稳妥安全一点的。除此以外,还要看流量。在互联网上,娱乐明星的流量是最大的,让他们来带货,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在艺术上,知名的艺术家的流量也同样重要。不过,流量艺术家的价格相对买入门槛高。其实有些小众的、目前流量还不明显的艺术家,如果有自己原创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风格面貌,也是可以去关注的。

南方+收藏在线:现在国内搞当代这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市场价格已经并不亲民。在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尚未得到学术界系统梳理和普遍认同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去买?

高鹏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尤伦斯夫妇等一批国际收藏家的影响和推动,中国当代平面艺术有几个人走入过国际视野。他们把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从中国捣向国际市场,树立起一定品牌知名度以后,又把他们的作品带回到中国市场,推销给新生代的中国收藏家,来来回回挣了很多钱。虽然学术界对“四大天王”等一些早期在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的艺术家的作品抱有微词,认为那都是全面照搬西方、思想上拾人牙慧的东西,表现手法都是借鉴欧美不同流派代表性艺术大家的艺术语言,只是形态上作了一点点改变。但是,在强大的资本面前,学术反倒成了艺术的附庸品,成了市场的奴隶。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互联网对学术的挑战依然非常严峻。现在网络上已经兴起NFT保密区块链艺术,很多批评家和理论家听都还没听过,更不用说有什么研究。人家已经在市场上走红。我们回想一下近现代中国,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家,当年因为离经叛道,有多少像样的学术文章说他的好话?可见,学术界怎么说,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走市场,并不一定会很重要。特别是当代进入市场的艺术品,本质就是一件商品。它好不好,资本说了算,买家说了算。从长远来看,收藏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由低入高,由浅入深,我认为关注潜力股比关注绩优股能够获得效益空间会更大。所以,买艺术品,既要经济底子,又要有美学底子。现在我们把一些机构评出来的所谓全球最重要的100个或50个艺术家的作品拿出来做比较研究,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这类成名的艺术大家,往往都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们成熟时期的作品,艺术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是朝着一个主题奔去的,要不是环保、和平,要不就是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对社会女权主义的鼓与呼。有些艺术家虽然关注的题材很广泛,但归根结底都是在关注民生,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当然,有时也会大量涉及一些与民生对立的话题,如政治、宗教、犯罪等。

南方+收藏在线:艺术消费对国内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已经造成较大影响。但商业市场与学术界的价值评判标准往往是有冲突的。我们未来应该如何去看待艺术消费对艺术本身的影响?

高鹏飞:艺术品消费必将成为市场的趋势。就像一百多年前法国艺术家杜尚所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尤其是NFT加密艺术的兴起,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和交易自己的作品,价格就在市场交易中自然形成。随着科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未来的媒体介质、艺术载体还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到时,老的东西逐渐会被新的东西所超越和代替。消费市场的主体是大众,由此连接的买家群体是非常巨大的。谁能够抓住大众的审美志趣,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顶级流量艺术家。现在学术界还在讨论有些艺术形态,我们应不应该接受的问题。当艺术品消费市场起来后,人人都成了艺术家,对一件作品价值的评判话语权也彻底分散到大众买家那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资本对艺术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因此,不管是艺术家、收藏家,还是评论家,都要重视这种趋势。违背这一新的价值规律,谁就很可能被它所抛弃。


您同意高鹏飞的观点吗? 同意。 部分同意。 不同意。 提交

(受访者观点不代表南方日报和南方+立场;您若有不同看法,欢迎联系南方+收藏在线“南望艺谈”栏目参与讨论)

11



编辑 邵玉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