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血缘的双胞胎真实存在,世界“另一个你”并非天方夜谭?

南周知道
+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2769阅读时间:5min

你是否曾经在街上被人认错,听人说“我见到一个跟你长得非常像的人”,你是否怀疑自己是大众脸?据估计,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七张与自己相似的脸孔。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无血缘关系的双胞胎是否真实存在。

(视觉中国 / 图)

前年一部台剧《想见你》成功出圈,让不少剧迷百感交集。

剧情讲述了在1998年和2019年的男女主人公们,通过一盘磁带穿梭时空,找寻彼此的爱情故事。剧中提到一款“寻找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APP:只要输入姓名,系统就能自动帮你排除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然后找到一个和你长得很像的陌生人。

女主扑朔迷离的经历就从看到那张跟她长得一模一样的陌生人的照片开始,而追剧的观众不由地感慨:世间是否真有两个长相全相似的陌生人,能负担起我穿越时空追爱的美梦?不过是一部偶像剧罢了。然而,这还真不是一款为剧情设定得毫无根据的app。

最近,国外有一个Twin stranger网站专门帮人寻找分身,用户只要上传照片,选定自己的面貌特征,就能在无数张跟自己长得相似的照片中寻找到自己的“双胞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双胞胎。真的有与自己高度相似的面孔存在?是否每个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分身?为何有那么多的人执着于寻找自己的分身?

双生陌客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56岁摄影师弗朗科伊斯·布伦尼尔因为自己长得和《憨豆先生》男主角罗温·艾金森惊人相似,导致他突发奇想,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出 200 对外貌相似的陌生人,然后将这些“无血缘双胞胎”的照片集录成书出版。

无独有偶,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顶级双胞胎专家添米史柏达教授,无意间在推特上发现了一幅图,照片中,两位长得酷似双胞胎的人,却是在飞机上偶遇的陌生人,并无血缘关系。

史柏达教授被分身世界吸引,他疑问:为何两个基因大不相同的人,通过一连串的生理发展,会发生相貌复刻的现象。于是他邀请七对志愿者到实验室接受测试,试图利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和一系列测试,在其中选出最相似的“双生陌客”。纪录片《Finding my twin stranger》(寻找陌生双胞胎)记录下这个有趣的调查实验。

测试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每对人的脸孔需要接受2D平面式面孔结构分析,然后采用尖端、3D立体科学进行对比,其次由于人类的解读方式与电脑不同,因此请100人替这群分身人进行打分,最后进行DNA测试,观察是否有其他影响因素。

七对受试者来自分别来自不同国家,有男有女,最年轻的是18岁的学生,最年老的是75岁的退休老校长。神奇的是,这些受试者有的不仅面貌相似,年龄相近,爱好和品味相仿,更诡异的是,连人生经历也有许多雷同之处,甚至有同样的轨迹。

比如最年老的也是最终公认最相似的一对受试者:尼尔和约翰,年轻时就读同一师范学院,两人都做了宗教科老师,而后一个成为了校长,一个成为牧师,两人的儿子都吹奏迪吉里杜管,两人都与妻子相识不久便求婚,甚至价值观也相同。还有一对受试者居然同名同姓。

(电视剧《想见你》主演。IC photo/ 图)

无关血缘的高度相似

测试中有个细节非常有趣,即在每个测试环节选出来的一对相似度最高的受试者都不同。例如100个打分者选出来的最相似的罗比和高比,在3D版块的得分却很低。史柏达教授在这个实验结果中得到了些许答案。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这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长得相似呢?因为这些分身人有突出的特征,我们的大脑觉察两个人有同一特征,便可能不理会其他部位是否相似。

人在进行观察的时候,会对五官逐个对比,例如只观察鼻子、嘴巴或眼睛。而这些受试者,有某个面部部位,恰好能达到非常高的相似度,这种相似度逼近同卵双胞胎的相似程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总有人告诉你,有人跟你长得很像。因为你对于那个人,总是有些面貌特征相似。

另外,在实验中这些人会穿着相同颜色的衣服,留着差不多的发型,做同样的表情让观察者打分。人们常说乍一看,就是只粗浅扫过五官发型和穿搭,而产生了一种相似的初印象。

最后在基因测试的阶段,史柏达教授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前面提到的罗比和高比,从他们的族群基因分布图看,几乎可以说是完全重叠。他们的祖上来自同一族群,虽然他们生于不同的国家(一个在以色列出生,一个在美国出生)。但被检测出两人的血统都来自意大利和希腊,可能是在高曾祖父时代是同一家人。也就是说,从族群上看他们是双胞胎。

从基因遗传学上来说,人类彼此之间的基因相似度为99.9%,其余的基因决定了你的肤色、样貌、发色、疾病遗传等。因此从你的基因族谱中,找到与自己长得相似的人并非不可能,控制长相的基因相似的人,即使经过数代更迭,跨越国籍,也能找到万公里外的“分身”。

(视觉中国/ 图)

为何寻找“分身”

听说找到双胞胎陌生人的机会率是十亿分之一,但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达,找到“分身”这件事情的可能性似乎在变大。许多网站和APP都试图满足人们这样的好奇和新鲜感。

实际上,大多数人找到自己的“分身”纯属偶然。有的是被人叫错名字,有的是在社交网站上偶然发现的,有的是被朋友认错进而激发好奇心认识的。那么积极寻找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究竟出于什么原因呢?

玛格丽特·赫夫曼的著作《盲目心理学》中提到,熟悉的面孔会使人感觉更亲切,熟悉让人感觉安全和舒适。对熟悉和相似的人和事物的渴望,是人类基本的偏好。

比如喜欢俗人而非圣人,喜欢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领域,喜欢和谐而不是不一致。

“这种偏好在我们的自我界定中根深蒂固,我们建立了关系、制度、城市、系统和文化,而它们对我们的价值观是一种制约,让我们对可替代方案熟视无睹。我们故意视而不见恰恰源于此:在天性之中,人们总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东西,这正是我们的大脑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人们对熟悉的依赖和探索,激发起对长相相似的人的好奇心,而在长相相似的条件下,继续挖掘出对方与自己相同的生活习惯、喜好和价值观,这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让人惊喜交加,总有种遇到知己“相见恨晚”的复杂心情。

在纪录片中,受试者被问到对彼此的感觉作出的回答不约而同,“我们刚认识就成了好朋友”、“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真的很聊得来”.......这些从熟悉相貌建立起来的安全感,给了他们与对方交往时正向积极的激励。

正如玛格丽特·赫夫曼写的,“这就形成一个循环:我们喜欢自己,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了解自己,对自己很熟悉。所以我们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或者是那些我们想象着可能和我们有某些共同特性的人,他们也会感到熟悉和安全。”

不过“分身”这件事确实可遇不可求,就像博尔赫斯在《通天塔图书馆》里提到的《辩白书》——为宇宙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永远进行辩护。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本辩白书,千千万万的人妄想找到他们的《辩白书》,但寻找者也忘了一个人要在那书如浩瀚烟海的图书馆里要找到自己《辩白书》的机会几乎等于零。

陌生又熟悉的际遇固然美好,但世上尚无两片相同的叶子,何必极力追求相处对象的相似度,于容貌于性格于特征,包容不同才是相处之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