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业和草原局 全民植绿40载 幸福西宁谱新篇

铁警发布
+ 订阅

青山就是生机,绿色就是幸福,环境就是民生。着力构建“一芯 两屏 三廊道”的城市新型生态格局;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草原治理行动;继续实施城区园林绿化增绿量提品质行动……站在新的起点上,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正在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筑牢坚实的生态本底,为更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建设积蓄动能。

党建引领 坚守“绿色”初心

义务植树让全民参与绿色共建,生态造林让全民共享绿色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以党建带队建、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助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化“党旗红·高原绿”党建品牌建设,以“党旗红”引领“高原绿”,推动“红色先锋”在林草改革发展“第一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将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服务绿色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工作优势,锤炼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踏上“十四五”生态崛起的新征程,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始终坚守“绿色富民”的初心,充分发扬“三牛”精神,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新时代幸福西宁书写在青山绿水间,让生态秀美成为市民的永续福利,坚决为建设现代幸福美丽大西宁打牢政治根基。

全民参与 共植幸福绿林

守护绿色,在于一言一行;深耕绿色,离不开一人一岗。今年,是全国人大颁发《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40周年。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加快建设绿色西宁、美丽家园的重大举措。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一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化高潮也即将被掀起……

◆自觉树立国土绿化意识,争做建设绿色西宁、美丽家园的推动者。3·12植树节是一个营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青山、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我市围绕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爱林护林、保护生态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植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争当建设绿色西宁、美丽家园的参与者。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身边的绿化做起,自觉参与绿化、美化家园的公益活动,投身到国土绿化和美丽西宁的建设活动中去,自觉履行植树义务。

◆关注绿色、关爱树木,争做绿色西宁、美丽家园建设成果的“守护者”。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位公民的责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行动肩负起植绿爱绿护绿的责任。

【科普课堂】

目前,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共分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8类。

厚植绿色 书写生态奇迹

对于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的西宁来说,南北山的绿色奇迹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出来的,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守护出来的。

1989年西宁市启动实施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这是西宁市乃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巨大工程。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荒山造林,南北山绿化面积达51.6万亩,市郊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一项项殊荣的获得见证了奋斗的奇迹。

不仅如此,通过南北山绿化工程我市也探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高寒干旱地区造林的成功模式。三十年来,绿化南北两山始终将造林绿化、改善生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锲而不舍、接力前行的“两山精神”,也是尕布龙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们林草人砥砺前行。开创了生态文明共享共建的实践,创新了全民义务植树参与形式,南北山形成了多个生态公园、体育公园,让市民共享绿化成果。

2018年,全国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场会在西宁召开,西宁高原寒旱区造林绿化模式和生态建设成效,成为国土绿化的“西宁经验”,得到了国家林草局领导及全国林业系统同行的一致好评。国家林业局批准青海省开展湟水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是中国首批三个规模化林场试点之一。

持续发力 打造宜居环境

越来越多的公园就建在家门口……如今到公园去,已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主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进一步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以重点项目为带动,大幅增加城区园林绿地面积,相继建成开放了柴达木路小游园、海棠公园、行知公园、河湟公园、团结公园、东胜公园等一批公园、游园,进一步均衡完善了城区园林绿地空间布局。通过开展“高原绿” 城区园林绿地提质提速行动、“幸福西宁 花园城市”绿化美化彩化行动,在巩固和维护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从增绿量、提品质、添色彩上着手,不断丰富城市园林绿化配植,从整体到局部、从绿量到品质进行全面升级,打造“一街一品”及多处精品园林绿地景观,大幅提升“夏都”颜值。

依托西宁北川综合治理、城市绿道建设,大力提升 了“三河六岸”城区中轴景观带,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滨水休闲绿地空间。截止到2020年末,西宁市建成区累计园林绿地面积3919公顷,公园37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

巩固提升 助力绿色发展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立足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高起点规划城乡生态建设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十三五以来,我市以“三北”、天保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在二县五区周边的宜林荒地开展高标准造林,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284.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较2015年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巩固了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同时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作,全市完成村庄绿化479个,成功创建36个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城镇、7个省级森林乡村。通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有效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全市林草植被覆盖度和质量明显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高,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优化。

2021年计划完成林业国土绿化任务82.58万亩、草原任务110万亩,为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加快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筑牢生态本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西宁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西宁地区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苗木花卉、中藏药种植、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共赢。五年来,累计投入中、省财政支农资金1.15亿元,扶持了一批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及生产加工项目、枸杞、白刺等特色资源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项目、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项目,推动林草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十三五”期间,林草产值累计达55亿元,累计带动14万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万户)参与林草产业发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探索 构建治理体系

西宁市现有林地总面积725.3万亩,森林面积414.42万亩,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0.06%,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

▲建立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把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草原修复、林草防火等作为各级政府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的重要目标,探索推进“林草长制”,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林草长制组织体系,为林草资源长效保护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保持“严管林”高压态势。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守林地安全底线,深入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专项行动,全市未发生重大非法侵占林地、草原、湿地,破坏林草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涉林重大案件和公共事件,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压实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建立完善县-乡(林场)-村-管护站-护林员五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每年落实管护面积562.89万亩。将森林覆盖率、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等指标纳入《西宁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强化森林防火责任。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个严禁”制度,县乡村三级落实属地责任,加大源头管控,排查火灾隐患,建设西宁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通过有效措施,连续3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

来源:西宁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