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不急转弯”是为了“最终转好弯”

南方周末
+ 订阅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新华社/图)

全文共203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如果说发达经济体是一个苹果的话,他们已经熟透了,而中国只熟了一半。”而这“剩下的一半”的机会,被刘世锦称为结构性潜能。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周海涵

责任编辑 | 钱昊平

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202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提及“不急转弯”,向市场释放稳定预期。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就提出“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这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看来,“宏观政策不急转弯”并非是“不转弯”,而是为了“最终转好弯”。

即将到来的中国经济下半场,谁来唱主角?刘世锦用苹果来作出自己的预判:“如果说发达经济体是一个苹果的话,他们已经熟透了,而中国只熟了一半。”而这“剩下的一半”的机会,被刘世锦称为结构性潜能,“简单来说,是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能。”

在刘世锦心目中,结构性潜能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宏观政策。

2021年3月7日,刘世锦接受了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采访,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新动能和就业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1

都市圈发展是在竞争的

记者:中国经济未来5到10年,增长的动力在何处?

刘世锦:我们过去几年的经济是高速增长的,当时我们的结构性潜能主要是房地产、投资还有出口,但目前这些潜能,在逐步减退。如今,必须发掘与中国中长期相适应的结构性潜能。我最近提了一个“1+3+2”的框架,所谓“1”就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什么能当这个龙头,这是由于他们有更高的要素聚集效应,或者说他们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简单一点说,今后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百分之七八十都在都市圈的范围之内。

记者:都市圈、城市群目前存在相互竞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部分都市圈内部呈割裂发展态势,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如何规避都市圈发展的弊端,真正激发出都市圈发展的结构性潜能?

刘世锦:实际上,都市圈发展是在竞争的,有的发展好。但是我认为,都市圈的决策者,他们会观察、比较,会学习好的做法。所以他们既是互相竞争,同时通过相互吸收好的东西,其实也是一个政策调整优化的过程。

现在的都市圈发展,不可能一刀切,也不会一个模式,应该给出比较大的做自选动作的空间。这样的话,都市圈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当然,有一部分它可能就掉队了,这是正常的。但也一定有一批都市圈能够后来居上,能够承担起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记者: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世锦:粤港澳大湾区,我觉得现在是排在我国都市圈建设前列的。它有独特的优势,比如,深圳是创造加制造,广州是商贸(优势),香港、澳门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城市之间能够形成互补性。相较于其它都市圈,其实有这个条件的可能还不多。另外,大湾区基础是相当好的,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期待。在全球范围内,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有它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2

就业是结构性问题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你如何解读“聚力增效”这个提法?

刘世锦:总体上来讲,(就业情况)形势应该还是可以的。大家知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这几年和过去相比有所回落,有人说是增长速度下来了。其实,就业人数减少,或者说,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的减少,它本身包括经济减速的一个变量。

我最近看到一个消息,说是在某个地方,有一些老板在街上等着那些要找工作的人,这就是一个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但至少说明一点,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用工荒。所以怎么理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可能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当然,解决就业问题,就是我刚才讲的,还是要释放中国的结构性潜能。这些结构性潜能释放出来,就业机会也就出来了。

记者:今年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需要安排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千五百万,高校毕业生九百万。你觉得就业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刘世锦:对于解决具体的就业,我想特别强调一点,现在的技术进步,包括市场化改革,最早,它是提升效率的。但往往是一部分人能够受益,另外一部分人、一部分产业可能就退出了。(而)在这些产业中工作的人,原有的技能就不起作用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政府应该对(这部分失去工作的)人进行再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结构转型以后产生的新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的产业政策要转向营商环境政策和要素提升政策。也就是说,当技术进步带来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我们要通过培训,通过一种更加具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使这部分人能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就业和创业。

记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十三五”规划中的10.8年,提高到“十四五”规划中的11.3年,你认为是出于何种考虑?

刘世锦:我觉得这个指标还是很有意义的。以脱贫问题为例,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贫困地区的年轻人,让他们都能有机会上初中、上高中,有些能上技校。上学之后,他们能具备一定的能力,可以找到一个工作,从原来的地方走出去,这实际上就是脱贫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想“十四五”的这些指标,这些调整,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提出的这些特定要求。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