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细胞治疗研发奠定理论基础,广东科学家发现细胞发育调控新机制

南方+ 记者

3月4日凌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捷凯课题组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哺乳动物中RNA调控异染色质形成的新机制,专家评价称,这一新机制的揭示,对未来相关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为新型的细胞治疗手段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陈捷凯。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对遗传最直白通俗的解释。陈捷凯说,遗传是指物种在产生下一代时保留遗传信息的现象,遗传因子(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并且DNA是遗传信息的存储载体。

“染色质可以分为转录活跃的常染色质和转录不活跃的异染色质,以此实现遗传信息的开关,但这一‘开关’如何特异调节的机制尚不明确。”陈捷凯说,其团队最新研究发现带有一种化学修饰的RNA(即核糖核酸,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能够“监视”并关闭“外来序列”的DNA,提供了RNA调控遗传信息的新机制。

陈捷凯解释,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都能被精密的生化反应加上一些特定的修饰,这些修饰就像“文件标签”一样,让细胞能够更高效地识别和处理这些“文件”,最终形成我们身上各种各样的细胞。

“RNA上腺苷6号位的甲基化称为m6A,它的存在就像给RNA加了一个‘门把手’,特异识别这个标签的蛋白YTHDC1,就像一把手来‘抓住’这个‘门把手’,然后再通过特定机制实现把这些DNA‘关起来’。”陈捷凯说。

陈捷凯团队成员正在开展科研。

“细胞发育的精细调控机制非常精密复杂,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其中染色质‘开和关’的机制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中科院广州健康院院长陈新文说,这种“开关”并不多,陈捷凯发现的m6A-YTHDC1就是其中之一。陈新文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了想象空间,帮助科学家更进一步认识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从而为今后研发新型的细胞治疗手段奠定了理论基础。

【记者】卞德龙 

【实习生】吴彦旻

【通讯员】黄博纯

编辑 赵晓健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