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山有幸留英迹,浩然正气代代传。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过去,苏区梅州儿女用鲜血守护着家园,为革命的胜利一往无前、浴血奋战,留下一桩桩扣人心弦的历史,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追寻印迹,不忘来时路,缅怀先烈,不负将来路。以党史为生动教材可以更好地领悟党的初心使命,以党史为生动教材可以更好地传承党的初心使命,以党史为生动教材可以更好地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即日起,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日报·梅州观察》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梅印记”,敬请垂注。
时代拨转历史齿轮,岁月造就了梅城江北历史文化街区的厚重与沧桑。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9号的梅州学宫,数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矗立在偌大的平地上,飞檐翘角层层递进,红墙青瓦,与老街建筑相比略显气派。
于梅州人而言,梅州学宫是梅州文脉的见证,亦是革命之火燃烧之地。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同时也是红四军攻占梅城的军部驻地、朱德演讲地旧址。”梅江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江文秀介绍说,红四军挺进梅州,发动的梅城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地区的一个重大战役,推动了东江土地革命,为创建粤东北苏区,实现闽粤赣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发挥了重要作用。
梅州学宫是梅州文脉的见证,亦是革命之火燃烧之地。图为学宫一角。受访者供图
梅江之水,奔腾不息,革命精神,催人奋进。
今日,梅州学宫已无当年的战火炮声,由梅州学宫改建而成的梅江区博物馆,正向人们讲述着这块土地发生的历史故事,激励后人。
高举革命旗帜
红四军挺进梅州
初春时节,细雨蒙蒙。穿过熙熙攘攘的梅城江北老街,更能感受其中的梅州历史记忆。作为梅州文脉的见证,梅州学宫始建于北宋年间,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至清末,孔庙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崇圣祠、棂星门、仪门、戟门、东西庑、泮池等,可谓蔚为大观。
距离梅州学宫不远处的梅江区委党史研究室里,江文秀翻阅着史料,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所翻阅的史料篇章题为《红四军挺进梅州》,那是一段发生在1929年的革命历史,其中一个重要地点便是梅州学宫。
“红四军挺进梅州,是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当时扩大革命根据地战略方针的贯彻,对当时广东东江地区、特别是粤东梅州地区土地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巨大推动作用。”江文秀介绍说,1929年1月,由于革命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红军第四军(亦称朱毛红军)下井冈山,相继向赣南、闽西和粤东北梅州地区进军,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局面。而这一举措,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29年10月,朱德在梅城孔庙(即梅州学宫)召开了群众大会,到会六七百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根据史料记载,为了迎接红四军入粤,东江、梅州党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应工作,从组织、军事、政治、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调整部署,足以证明对红四军入粤的重视与欢迎。
时至今日,仍能在江北老街看见些许当年的革命标语印记。对于居住在梅城的老一辈,或多或少听说过这段历史。“我小时候,就听我爸爸经常讲起红四军攻占梅城的革命故事。”时常到梅州学宫散步的李叔如是说。
红四军进军梅州,并不是长驱直入,亦不是大部队统一进军的。1929年10月19日,根据中央指示,由军长朱德、参谋长朱云卿率领3个纵队6000余人,从闽西上杭、武平出发挺进东江。当天,前锋一纵队在林彪率领下抵达梅县松源,在五里桥附近与敌军一个营发生遭遇战,敌军一触即溃。20日,朱德率2000多人从石下坝到松源。21日至22日,二纵队也集结在松源。22日,陈毅和罗欣然等也来到松源。
10月24日晨,红四军抵达蕉岭县城。“红四军从松源出发时制定的计划,是打下蕉岭后经平远进入兴宁、五华,然后到达东江赤色区域。”江文秀翻阅着史料介绍,在蕉岭当天,红四军即侦探得知梅城没有正规部队,只有本县警卫队守城,于是临时改变原计划,转而进攻梅城。
10月25日晨,红四军一、二、三纵队6000多人,分两路从蕉岭出发向梅城挺进。下午,红四军大部队挺进梅县石扇、杨文,4时左右进抵大浪口。随即直捣北门祖庙,抢占了金山顶,控制全城。驻守梅城的敌军,听到红四军进城后不击而溃,逃离梅城。
傍晚,红四军已全部进入梅城,攻占粤东重镇——梅城。当即成立东江革命委员会,颁布署名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夏、陈魁亚、朱子干、陈海云7人为主席团的《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第177号〉》。
10月25日晚,朱德召集梅县党团负责人会议,指示4项任务。26日晨,梅县县委书记廖白(祝华)偕副书记黄耀寰(日彬)、干部陈任之与赤卫队二三十人,以及东江革命委员会机关进驻梅城孔庙明伦堂。
“红军进城后,立即张贴布告,维持城市秩序,并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江文秀说,由于红军的政治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做得好,梅城很快就恢复了秩序。
传递革命声音
推动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发展
2013年7月,梅州8个县(市、区)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属原中央苏区范围,梅州成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由此可见,梅州在原中央苏区的建立发展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而这,与红四军挺进梅州息息相关。
“朱德率红四军进入梅州后,转战大埔、梅县、蕉岭、丰顺、平远等地,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加速了粤东北地区红色革命区域的发展壮大。”江文秀表示,这对东江游击战争的深入、苏维埃革命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的开展,以及粤东北苏区融入中央苏区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胜利攻占梅城后,红四军选取在孔庙召开群众大会。1929年10月26日下午4时,约六七百人群众到会参与。朱德站在大成殿的石鼓上,用客家话向群众进行演讲。
梅州学宫大成殿门前,一块石头上的字历经雨水冲刷仍旧清晰:朱德总司令演讲石。《梅江区志(1988—2000)》第562页对此亦有记载:“1929年10月,朱德率红四军来梅时,曾在大成殿门口广场演讲。”
朱德总司令演讲石位于梅州学宫内一侧。受访者供图
“主要内容就是讲清红军的政策和纪律,说明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子弟兵。介绍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号召大家武装起来,成立苏维埃政权等,并要求大家要正常营业。”江文秀介绍说。
然而,朱德的演讲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至5时左右,正当群众听到兴奋入神的时候,突然传来枪声,敌军陈维远的3个团的先头部队从蕉岭、松源追来,跟防守城郊的红四军排哨交战。由于当时侦察工作做得不好,至敌来到城郊才发觉。又不明敌人的虚实,为避免损失,红四军决定撤出梅城。
“不要怕,红军很快会重返梅城,革命是一定要成功的,以后再与大家相见。”见状,朱德以此话结束演讲并率队伍出南门,涉过河水干涸的程江,向百花洲、乌廖沙、大沙河唇、乌石头、梅南方向转移,到丰顺山中休整。
接下来该往哪里走?10月29日,朱德在马图召开了军部会议。会议决定根据形势改变原计划,暂不深入东江腹地,决定31日反攻梅城,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为了共和国的旗帜》一书对反攻梅城战斗如是描述:10月30日,3个纵队即由马图、南坑分别开回梅南滂溪等村庄……31日上午10时,战斗首先在第三纵队担任主攻方向——城西的中华路、新庙前打响……战斗至下午5时,因死伤甚众,仍难攻下梅城。且闻敌人援兵即将到来,红四军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
“这场战役,虽然没有直接实现占领梅州的战斗目标,但却影响深远,推动了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粤东北地区就建立了广阔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江文秀说。
193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全国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分布的具体情况,讨论通过了《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决定以朱德、毛泽东活动的区域为主设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为配合完善闽粤赣苏区,梅州各县根据地与邻县连片创建边县苏区,如五兴龙(五华、兴宁、龙川)革苏区、蕉平寻(蕉岭、平远和江西省寻邬)革苏区、梅埔丰(梅县、大埔、丰顺)苏区、饶和埔诏(饶平、大埔和福建省诏安、平和)苏区,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革命精神
串珠成链助力人文秀区建设
春雨过后,梅州学宫的百年榕树抽枝萌芽,不少学子和游客来此感受文化熏陶。早在2000年8月,梅州学宫被列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梅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梅州学宫见证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在革命战争中,梅州学宫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和红色资源。”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如何把梅州学宫的文脉历史与红色资源用好、用活,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举措。
梅江区利用梅州学宫建设梅江区博物馆,打造成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梅江区供图
乘着梅江区人文秀区建设之东风,今年2月1日,梅江区利用梅州学宫建设梅江区博物馆,成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承担着历史文化、民俗非遗、艺术美术、自然科普等的传播展示功能,也是开展公众教育和各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千年嘉应、红色梅江、人文秀区、诗画梅江4个展区,配以图片、文字、实物,全面展示梅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朱德军长在孔庙演讲板块,总会吸引众人驻足。“来之前就有听说梅州的红色历史,在这里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游客李女士边参观边用手机拍摄记录。
百年恰是风华,红色薪火永相传。作为梅州市城区中心所在,梅江区是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传播革命火种、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也是梅州地区最早成立中共党支部所在地。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革命家先后多次在此留下活动足迹,主要包括东教场——周恩来东征时主要活动地、东山书院——叶剑英早期革命活动地、梅州学宫——朱德带领红四军攻占梅城演讲地、八角亭——中共梅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红四军参谋长朱云卿故居、中共早期旅欧支部成员熊锐故居、潮梅特委特派员叶浩秀烈士故居,以及杨广存、杨雪如、林一青、唐润元等烈士故居等。
在梅江区博物馆,朱德军长在孔庙的演讲板块,总会吸引众人驻足。梅江区供图
今日,梅江区正将把红色讲堂新模式与红色革命遗址、古民居活化利用等有机结合,讲述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红四军参谋长朱云卿的故居,离梅州学宫也不过数百米。在15岁离开家乡梅州之后,1929年朱云卿随着红四军进梅州,再一次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为铭记先辈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资源与诗画梅江有机融合,2019年5月,梅江区斥资百万元建设朱云卿事迹陈列室。打造集革命历史教育、党史培训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学习基地,于2020年6月建成开放,与梅州学宫成为人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场所。
党员干部佩戴党徽,在朱云卿故居认真倾听授课老师介绍革命故事。受访者供图
“为大力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围绕梅江区‘一城两翼’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开发工作部署,我们将不断加大朱云卿故居保护力度。”西郊街道党工委书记叶志明说,在修缮保护朱云卿故居的基础上,还联合了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在红军名将朱云卿事迹陈列室,共同举办“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自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党的实践活动中。
■延伸阅读
梅州学宫的古与今
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南宋淳祐元年(1241)徙学宫于东南隅,即今凌风西路南门考院路。
南宋初年,一则梅州孔庙生长灵芝的消息报呈中央朝廷,为四处逃亡躲避金兵追杀的宋高宗赵构带来一丝安慰,于是被记录在后来的《宋史》里,这是梅州学宫第一次进入《二十四史》的记录中。梅州学宫曾在元朝时期(1287)毁于战乱,在元贞二年(1296)重修,此后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孔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
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梅州学宫自建成以来,饱经沧桑,命途多舛。或毁于兵燹,或毁于流寇,或毁于天灾,或毁于虫蠹,前前后后,不下十次。然而一旦天下清明,地方官吏必先修复学校,以敦维风化,为圣明广布霜露。
清末社会变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梅州学宫也就完成了它在科举时代的使命。但是,滚滚而来的新式学潮并未抛下学宫,在学宫原址上相继建立了“嘉属官立中学堂”“梅县女子师范学校”“梅县县立中学”等新式学堂。培养了诸如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等众多文理各科人才,继续为梅州的教育事业发挥作用。
时至今日,经过修复的梅州学宫虽已不再承担教育功能,但它作为梅州文化的象征,仍广为人传。
改建城楼城门利孔庙
明朝万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梅城老南门楼上建起凌风楼,并作《程乡凌风楼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太仓州举人曹延懿任程乡县令,下车拜谒孔庙,认为凌风楼原楼角偏射孔庙,不利文闱。且年久失修,遂重修改建成八角楼,三檐八面。果然两年后,癸酉科广东乡试,陈鹗荐高中解元,共4人中举,3年后丙子科考又有4人中举。不过,凌风楼和南门均在民国时梅城大改造过程中被拆毁,只是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
一般人可能认为,老梅城东西南北计有4门,其实不然,老梅城有5座门。康熙十年(1671),程乡县令王仕云新修城墙,其城高3.6丈、厚2丈、周长985丈,高大威武。有堪舆家认为筑城过高,不利文脉,气闭令泄。于是,继任的地方官员在南边破城墙而开偏南门,起名文澜门,正对学宫,并建起文昌楼。梅州古人的风水观念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为了共和国的旗帜》——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原标题:
红四军攻占梅城之军部驻地、朱德演讲地旧址——梅州学宫
客都文脉源流长 苏区精神薪火传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全媒体记者】黄培强
(梅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对此文亦有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