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非遗】舞被狮 舞出家和万事兴

史志清远
+ 订阅

舞被狮是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刘氏家族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围镇村元宵上灯习俗中最精彩独特的一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汤塘镇围镇村都会举行舞被狮活动祈福新春,吸引省内外许多游客前来参观,现已成为佛冈县旅游民俗节的品牌。

新围镇村全貌(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2007年11月,舞被狮民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2007年11月,舞被狮民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被狮曾两次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放,第一次于2011年的《欢乐中国行:魅力清远》中作为清远特色风俗介绍,第二次于2015年春节,在《记住乡愁》栏目中,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专题节目播放。

据传,围镇村始祖刘普振在村背后山岭觅得一处叫“狮听鼓”的宝地,用以葬其父。在择得吉日安葬时,却误将其亡母遗骸运来。安葬时,正值烈日当空,一位刚生男婴不久的妇女把裹婴儿的花被张开遮挡烈日,避免太祖婆婆骸骨被烈日暴晒。太祖婆的遗骸安葬后,当年该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村民认为是太祖婆显灵福泽全村,族长决定每年元宵节由妇女们在祠堂舞被狮,祈求太祖婆保佑。于是舞被狮习俗代代相传。

舞被狮的队伍走村过巷到新婚和新添丁的人家祝贺(黄超贤 摄)

妇女正在舞被狮 (黄超贤 摄)

舞被狮的队伍舞动着被狮走村过巷(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每年元宵节中午时分,由妇女们组成的舞被狮队伍集结在村宗祠门前,由村中年龄较大的女性主持,参加活动的是上一年娶的新媳妇及新添男婴的媳妇和婆婆。随后燃放鞭炮,敲响锣鼓,舞被狮活动正式开始。一张张被单展开,婆婆在前抓住被单边角当狮头,媳妇在后抓住花被两边角当狮尾。随着锣鼓节拍,婆媳配合舞动起来。舞被狮的队伍,在彩旗和醒狮的引领下,一路燃放鞭炮,走村过巷,到新婚和新添丁的人家祝贺。热情的主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擂茶、甜酒、应节糖果、糕点和红包犒劳答谢,在一串长鞭炮声中相送。

舞被狮的队伍舞动着被狮到各家拜贺 (黄超贤 摄)

舞被狮的队伍走村过巷(黄超贤 摄)

主人家热情拿出食物来招待被狮队(黄超贤 摄)

被狮贺喜的热闹场面(黄超贤 摄)

舞被狮的队伍舞动着被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正月十六日一早,舞被狮队伍再到各家拜贺。中午时分,队伍结束村里巡行后,回到宗祠门坪。女长者主持祈祷仪式后,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点燃早已摆放好的柴草。舞被狮的队伍在醒狮带领下,围着熊熊的火焰舞动前行。此时,一群抱着婴儿的妇女走来,向亲朋好友及宾客致谢。接着,一群手执棍棒的青壮妇女表演传统武术。她们上下跳跃腾挪,棍棒翻飞,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舞被狮队伍与一片春意盎然 (黄超贤 摄)

凑一段热闹,寻一番传统,浓浓年味浓浓情。舞被狮,展现女性舞狮的英姿,充满传统特色年味,舞出家和万事兴,促进了围镇村乡里和谐,使这个百年村落生生不息。

制作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