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起,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位于哪里?年轻一辈的国人都一时三刻都未必能准确回答。但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广州,或许会异口同声回答:广州南方大厦。
南方大厦前身是大新公司,于1922年落成,是中国当时的第一高楼。楼高12层的南方大厦,至今仍是珠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百年光景,南方大厦始终是广州重要的经济活动场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大厦更成为广州经济活力的生动例证,琳琅满目的商品,思想超前的经营策略,招徕四方顾客。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来过南方大厦,就等于没来过广州”,足见南方大厦的影响力。
时光荏苒,南方大厦如今已褪去昔日的荣光,但仍有不少人为这栋大楼的动人故事而着迷。其中一位是李伟武——南方大厦集团公司的前总经理。
近日,李伟武推出《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一书,全书超300页,通过“百年商厦由此崛起”“历经沧桑,重振雄风”“时代变迁,坚定前行”三大篇章,分享了其历时30年收藏的超300件珍贵藏品,全景式展现南方大厦的百年变迁史。
不懈收藏源于责任感
“孤品,很多都是孤品。”老照片、纪念特刊、广告海报……李伟武一边翻阅着《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一书,一边指点着书中的插图,向记者分享个人收藏历程。
李伟武说,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南方大厦工作后,便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与大楼有关的物件,这样的习惯一下子就保持了超30年之久。
“我出身在书香世家,自幼对旧物收藏极感兴趣,收藏有价值的东西已经成为习惯。作为‘老广州’,南方大厦的辉煌给予了自己作为广州市民的荣誉感,自己有责任把历史留住。”
李伟武收藏的第一件与南方大厦有关的藏品,是一张以大楼为配图的日历卡。风景照日历卡,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髦货。李伟武收藏的这张1979年日历卡,是昆仑照相馆所制,该照相馆是广州老牌照相馆之一,今已不复存在。由照片可见,拍摄者站在珠江南岸,相机正对南方大厦方向,清晰地记录了长堤一带的旧貌,南方大厦在当时仍是珠江边较高的建筑。有趣的是,这张日历卡上印刷的“厦”字为“二简字”——上作“厂”字,下作“下”字,极富时代气息。
说到众多珍贵的藏品,不得不提《广州上河图》,这是世界唯二的照片,其中一张就在李伟武手上。李伟武历经三年,多次求购才得。
《广州上河图》是一幅全景照片,全长1.2米,拍摄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珠江长堤景象。极为珍贵的是,照片的拍摄者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拍摄技术,用摇头机以长时间曝光的手法一次成像。用放大镜可见,照片上大新公司的女儿墙上挂着四大进驻机构——亚洲酒店、西堤天台花园、觉天酒楼以及环球货品的名字牌照。位于大新公司旁的粤海关“大钟楼”显示的时间是两点零五分。
极为珍贵的是,《广州上河图》的摄者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拍摄技术,用摇头机以长时间曝光的手法一次成像。通过放大镜可见,照片上大新公司的女儿墙上挂着四大进驻机构——亚洲酒店、西堤天台花园、觉天酒楼以及环球货品的名字牌照。位于大新公司旁的粤海关“大钟楼”显示的时间是两点零五分。
照片的拍摄者也颇有故事,是赖阿芳的后人。赖阿芳是广东早期摄影师,1859年便在香港开设影楼,专门拍摄人物肖像和本地风景,是历史上较早期以摄影记录历史的中国人。
一直以来,在文史爱好者圈中,对南方大厦曾经建有的一条斜坡路表达热烈的关注。李伟武的收藏,解开了文史爱好者的心结。
在李伟武的收藏的一张老照片,就清晰显示了大新公司的“之”字形斜坡结构。据说,小汽车可经斜坡路从一楼行驶到九楼。在当时社会,小车并不多的情况下,这样的设计无疑是超前理念。为了印证这条斜坡路的真实存在,2019年,李伟武找到了百岁老人梁俨然。
梁俨然在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国时报》采访主任、《广州日报》总务主任等职务。李伟武在梁俨然口中明确得知,这条“之”字型汽车道的确存在。梁称,小时候很喜欢沿着斜坡路从大楼底层一直跑到楼顶,和小伙伴玩耍,看大戏。当时很多达官贵人都雇佣黄包车,车夫一口气把他们拉上楼顶,贵人们在楼顶消遣娱乐。近段时间,李伟武找到一本当年,书内清晰记录了大楼的确建有斜坡路,路面阔3.8米,可容纳汽车通行。可惜,经过日寇侵扰,大楼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大楼完成修复,但斜坡路并没有保存下来。
李伟武还收藏了上世纪20年代,大新公司的包装袋,上面印有广告语,清晰反映了当时省城浓郁的商业氛围,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很多学者都惊讶于我的收藏之广,做学术研究时,也向我借阅资料”,李伟武说。
从维修电工到集团总经理
南方大厦走过百年,无论起起落落,始终与广州人同呼吸共命运。
1938年10月广州被日军侵占,大新公司被贼人放火,连续烧了四天三夜,全部货物付诸一炬。
改革开放后,南方大厦积极创新,在全国内首创多种新颖的商业模式,成为国内营销首屈一指的商业大厦。
南方大厦的兴衰,几乎影响了李伟武的整个职业生涯。除却途中短暂离开的近两年时间,李伟武一共在南方大厦工作超30年,从一个维修电工做到集团总经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方大厦新装了空调,因需要维护,便外聘工人。当时,李伟武在广州客车厂做工人,熟知冷气原理,由于其专业技术过硬,很快就通过了大厦的面试。
上世纪80年代,是南方大厦的大发展时期,李伟武清晰地记得当时大楼内盛况。“我们做空调工的,在一楼办公,要到四楼维修空调,光是走路都要耗费好长一段时间,走廊里、过道里全是来购物的顾客,挤得水泄不通。”
“在那个年代,别人知道你在南方大厦工作,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李伟武说,当时在南方大厦做电工,每个月工资达五六十元,且有五到十元不等的奖励,女职工每月获得工资之外,还有五元化妆费作为补贴。“每到晚上八九点,南方大厦门口都停满了摩托车、小汽车,男青年在大厦门口等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希望结识一个在大厦工作的靓女。能和南方大厦的靓女拍拖,不少男青年觉得面上有光。”
李伟武回忆当年大厦的工作氛围,他认为大家都很积极、勤奋。某年年三十,南方大厦的员工都准备回家过吃团年饭,下午五六点时,大厦粪渠突然爆裂,污水即将波及电房,如果不及时处理,这将对大厦造成严重的损失。李伟武和几个同事主动请缨,舍弃回家团年饭的时间,不嫌脏臭,参与粪渠的维修,一直忙活到晚上十二点。他在工作中的“抵谂”,得到了公司的赏识,在80年代末期李伟武短暂出国创业前,他已经是大厦的中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于商业定位不准、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以及广州商业中心东移等因素,20世纪90年代末,南方大厦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
面对城市新兴商业体的迅速崛起的挑战,周边电子批发市场的兴旺所带来的机遇,于90年代初“回巢”老东家的李伟武向上级建言,把南方大厦经营方向转向电子批发市场。新千年,南方大厦国际电子数码城由设想成为现实,大厦经营状况一度好转,吸引了东南亚、中东地区的商业到大厦采购电子商品。
2011年,李伟武担任了南方大厦集团公司总经理,2015年退休。随着城市商业版图的日新月异,此时的南方大厦又迎来新的挑战。
一路见证南方大厦的兴衰,李伟武认为,无论大至从事商业活动,小至为人处世,都要抓住时机,顺势而动,要拥抱时代的潮流。
近年,广州市政府、荔湾区政府有计划以南方大厦这座百年商厦为龙头,把沿江西路打造成为广州的“外滩”,发展文旅产业,推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李伟武直言期待:“这将为南方大厦新的一百年,带来新的想象。”
百年商厦正精彩
翻开《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期间,在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了解城市微改造项目时发表的重要论述。
当李伟武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讲话,感到编撰《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一书的工作重责在肩,不敢耽误。“这本书反映的不仅是南方大厦的的历史,更折射了城市的商业发展史。希望我的编撰工作,能为广州的千年商业史留下一个注脚。老广州人从书本中感受城市发展带来的荣誉感,新广州人从中了解城市的辉煌故事,通过努力创新,为城市增色。”
2020年,《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顺利出版。对于南方大厦故事的挖掘,李伟武并没有停下来,百年商厦的精彩故事也逐渐为大众关注。
李伟武在编撰书本时,发现南方大厦发生过不少精彩老故事,这些老故事,在新时代仍有新活力:中国第一代影星陈云裳曾在大新剧团从事演艺工作;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后,起义部队曾在大新公司附近与抵御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巴金于1938年逃难到广州时,大新公司楼顶支着几门高射炮,随时射向日寇飞机……
自《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出版后,不少影视公司联系李伟武,向他了解南方大厦的相关故事,希望以此为蓝本,筹拍故事片。
如今,李伟武正在密锣紧鼓地筹备《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一书的续集。李伟武介绍,续集仍是介绍南方大厦的辉煌故事,但镜头并不是对准大历史,而是聚焦到每一个个体,那些一百多年来与南方大厦发生过交集的人。
“我们正有计划地联系过百位市民,通过记录口述历史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反映南方大厦百年的变迁。我相信,续集未来面世,亦将成为老广州的共同回忆。”
百年巍峨老商厦,屹立在千年商都的悠悠江水畔,向世人述说着灿如星河的故事。老城市,新活力;老商厦,正年轻。她正张开手,拥抱新生代,携手奏响老城市新辉煌。
【文字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林海咏】
【资料图片 摘自《千年商都 百年商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