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壮观的镬耳楼群(徐海榕 摄)
上岳古村又称上岳古民居,位于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据《清远县志》记载:“清远十九福地之上游,地号潖江,中有高峰拔地,古木参天,厥名岳山。在岳山上者称上岳,在岳山下者称下岳。”
上岳村荷塘(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上岳古村源流远
上岳村始建于宋末元初,由抗元名将朱文焕后裔购置田地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村建成后至清代鼎盛时,它以人丁兴旺、甲第连绵、族雄势大而名震一方,故社会上流传有“天上雷公凿,地下上下岳”的民谣,恶徒匪贼不敢轻易侵扰。2008年,该村被列入广东省首批古村落;2010年起,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名村、佛冈县文化旅游名村等。
上岳秋韵(林红途 摄)
嬉戏镬耳楼(林红途 摄)
镬耳奇观古韵悠
镬耳建筑群(宋抗壹 摄)
镬耳楼俗称锅耳楼,是该村最具特色的建筑,遍布古村十八里。镬耳楼的主体建筑是镬耳墙。镬耳墙也叫鳌背墙,清一色青砖砌的屋宇山墙高于屋顶,上面呈半圆流线型飞檐滴水,构成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形似镬耳。墙檐多为灰底白图案,部分有立体的灰塑图像。全村由18个里37幢108座古民居组成,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其中,相连在一起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从高处俯瞰古村,弯拱的镬耳楼连绵不断、错落有致,甚为气派和壮观。据考证,镬耳楼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终止于民国初期。上岳古村的镬耳楼屋宇数量之多,为广东省内罕有。
镬耳楼一角(宋抗壹 摄)
归仁里主巷(谢春江 摄)
镬耳之典(宋抗壹 摄)
五龙过脊,脊脊连
五龙过脊是上岳古村镬耳楼屋宇的特殊建筑风格。其特别之处为:五龙过脊座西北向东南,是由两栋锅耳楼组成的,前一栋为三间二进两锅耳,后一栋为三间三进三锅耳,加起来总共五个锅耳,所以叫做五龙过脊。该建筑物属于砖木结构,青砖墙,龙船脊,硬山顶,盖灰瓦,方砖铺地,屋檐有精美的灰塑草尾图案。建筑总体布局合理,具有鲜明的岭南艺术建筑风格。
五龙过脊(宋抗壹 摄)
五龙过脊全景图(佛冈县博物馆 供图)
五龙过阶,阶阶通
五龙过阶也是镬耳楼民居的特殊建筑形式。五龙过阶为清代建筑,位于上岳中归仁里内,共有一列3座,是上岳古围村内保存较好的一种特色镬耳楼。其特别之处是:每座民居的前面一列共有5个开间:归头、厨房、天井、厨房、归头。因5个开间紧密相连,且门阶成一直线相通,故称为五龙过阶。其中归头(指廊,在五龙过阶中称为归头)用于佣人及来访客人小憩和做饭,客房只通归头,是安排客人住宿的地方;厨房、主房均由房屋主人专用,其中4个主房是“四房归厅”。屋顶盖小青瓦,龙船脊,清水墙,建筑构造为穿斗式,为典型广府民居风格。
五龙过阶民居的内部结构(朱家佑 摄)
五龙过阶中每座镬耳楼布局平面示意图
朴山朱公祠内壁画(宋抗壹 摄)
祠文化一脉传
村有朴山朱公祠,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二进三间两廊一天井布局,是朱朴山的5个儿子为祀奉先人朱朴山而建,是古村内7座祠堂中保存最好的祠堂之一,列入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重新悬挂的“武魁”牌匾(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供图)
崇文尚武 人才辈出
上岳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崇文尚武,人才辈出。自建村起,上岳村取得庠生(秀才)以上功名的160多人,其中进士5人,举人3人,贡生、国学生共40人,庠生(秀才)110多人。上岳始祖朱璧曾任明朝兵部主事、补工部主政,与其孙朱琳被朝廷授予“祖孙乡贤”封号。明清两代有“三代武职”朱镇旻、朱滨官、朱大钧,其中朱大钧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考取武举人后,由朝廷赠与“武魁”牌匾一个,悬挂于下归仁里门额上。
制作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佛冈县史志办公室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