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后服务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福田教科院附中这样干

南方+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月18日,《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正式印发,要求自3月5日起,推动全市中小学开展1-2课时的免费课后服务。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育人。作为福田区三所课后服务示范校之一,福田区教科院附中于2月24日在全市率先启动课后服务,并将此项工作上升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系统化实施,通过文化提升引领学校的品牌建设,力求办“最好的教科院附中”。

以“博创”教育理念为牵引,基于“正德乐创”的文化追求,福田区教科院附中打造了力促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博创”课程体系,开设包括排球、茶道、礼仪、无人机、编程在内的150多门课程,为学校开展优质的课后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校长心声:

“一直希望学生能在学校多留会儿!”

据了解,福田区教科院附中非深户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近60%,学生大多为来深务工人员子女,有些学生家里连张写字桌都没有。

放学后即“清场”的现象在福田区教科院附中不存在。“推出课后服务之前,学校虽然5点10放学,但老师从不‘清场’。放学后我们可以继续留在校内运动锻练,也可以在教室写作业,学校还安排了学科老师进行作业辅导,挺人性化的!”初三年级的一名学生说。

“我一直主张放学后学生能在学校多留一会儿,因为和家里相比,学校更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创造稳定、温馨的学习环境。”福田区教科院附中校长伍建中表示。

在伍建中看来,课后服务是大势所趋,也是学校的教育责任。如今,在政策和经费的双重保障下,此项服务既能合理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监管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又能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让学校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渗透到学生成长与发展中。

“课后服务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说它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民生工程。”伍建中说。

聚焦优质和公平,系统制定课后服务方案

2016年以来,福田区教科院附中作为深圳市“四点半课堂”的试点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青竹课程谱系1.0升级至2.0,到目前的博创课程谱系,一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旨在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课后服务不单纯是‘四点半课堂’的延伸,我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和期望。”伍建中表示,学校接到开展课后服务的通知是在上个学期末,聚焦优质和公平,整个寒假该校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课后服务各项工作,包括广泛征集学生和家长需求、严格开展购买校外课程的招投标等。

6

在“本真、适才、普惠”优质教育指导精神的引领下,在确保校园和师生供需平衡的前提下,福田区教科院附中对有需求的家长和学生,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尽力满足课后服务课程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惠及全体学生。

从三个维度系统实施“博创课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福田区教科院附中的课后服务由博创课程(教师自主开发+第三方购买课程的校本课程)、作业辅导、社团活动和阳光体育共四个部分组成。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高达96%,采用学生固定,教师分层走班的运行模式。

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主题阅读等核心内容的乐创课程,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苑+课程的共创课程,基于培养学生社会担当的社创课程,这“三驾马车”也是“博创课程”聚焦的三个核心维度,与学校“正德乐创”校训倡导的精神一脉相承。

基于“博创课程”的系统实施,福田区教科院附中先后创办了乐创阅读与写作、乐创科技与创新、国学与茶道、博园物志、趣味地理、博创健行俱乐部(涵盖排球、篮球、足球、曲棍球、桥牌等特色课程)、博创乐团、博创合唱团、博创文学社、博创诗社、社创紧急医疗、社创自我认知等博创理念指导下的核心课程,以确保每一个学子通过在该校三年的学习,会打一类球,会唱一首歌,会写一手好诗,会写一篇好文,会跳一支舞。

4

在福田区教科院附中,课后服务的“菜单”是一个动态且不断优化的系统。该校建立了课后服务评价系统,一方面采用钉钉综合评价系统,涵盖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家长满意度调查、课程完善评价四个维度;另一方面结合该校推行的博创积分、正德风雅节,开展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展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参与机构和学生进行评价。

5

“要真正让课后服务成为学校的民生实事,让每位家长放心,对每位学生负责。”伍健中表示,学校希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享受幸福、健康成长。

【撰文】叶淑萍

编辑 谢昊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