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时代 巾帼竞风华

潮州发布
+ 订阅

□/文 本报记者 詹妙蓉 丁玫  郑新培 李欢欢

柔肩勇挑重担,巾帼不让须眉。日前,全国妇联、省妇联表彰公布了一批在各行各业表现优秀的女性个人和集体。为宣传先进典型,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本报今天刊登部分先进个人、集体的事迹报道,展现她们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美好形象,激励广大妇女起而行之、感恩奋进,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为潮州“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巾帼力量。

国家级非遗项目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

一针一线显匠心 一生一事守传承

康惠芳,1948年出生于潮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从艺50多年来,她不断钻研潮绣刺绣针法,在潮绣传统工艺上大胆探索,创新了“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其绣品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各项奖项。2015年被授予“联合国文化大使”称号,2018年荣获“十大南粤女工匠”称号,2020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传承传统潮绣文化,她创办潮州市康惠芳传统工艺刺绣创意中心,积极培养潮绣艺术后继人才,让潮绣文化得以世代延续。日前,潮州市康惠芳传统工艺刺绣创意中心被授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工作室”荣誉称号。

创新“立体双面垫高绣法” 填补潮绣针法技艺空白

“我父亲喜欢书画艺术,收藏了很多名家书画。从小就看着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让我对艺术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想这也是我在潮绣艺术上能走得更远的原因之一。”康惠芳说,她初中只读了一年级,辍学后开始学刺绣赚钱。由于有着过人的天赋,康惠芳被老艺人林婉莹老师发掘并精心培养,后来又遇到林智成老先生,并在老先生的指导下,对潮绣针法和技法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提高。

康惠芳刻苦钻研潮绣刺绣技艺,注重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努力提升产品工艺、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技术创新。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她攻克面料的承受力与双面垫高金绒线绣制等难关,创新“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并成功研制双面头发绣。在纤细的真丝料上绣制的双面可观的双面垫高绣更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具有立体感和金绒相配的特点,是其他刺绣无法媲美的。这填补了潮绣针法技艺的空白,使传统潮绣的创新发展插上翅膀,让潮绣艺术飞得更高。

康惠芳从艺50多年,刺绣技艺精湛、绣品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图案秀丽、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多年来,她荣获了国家、省部级各项奖项,如立体垫绣《岁朝清供》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双面绣《松海双鹤图》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垫绣《金牡丹》获国家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她的多件作品被外交部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礼品。2010年,她出色完成广东省人民政府世博会礼品任务。

创办传统工艺刺绣创意中心 致力培养潮绣艺术后继人才

为进一步传承传统潮绣文化,2005年,她创办了潮州市康惠芳传统工艺刺绣创意中心。馆内展览现代精品潮绣和收藏传统潮绣,设有潮绣培训、制作及交流。该刺绣创意中心位于市区太平路,每天都对外开放,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潮绣文化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刺绣知名度。馆内展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潮绣精品吸引了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赏,个个赞叹不已。“虽然今年已经70多岁,但我有空就来到刺绣创意中心,坚持手把手教授徒弟刺绣工艺。”康惠芳说。

康惠芳还筹集资金,参与开办了潮州市潮商老字号文化馆,租下文化馆第四层楼房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场所,一方面展示技艺精湛、构思巧妙的潮绣作品,另一方面布置舞台,购置床椅、制绣道具,开办了潮绣技艺培训,言传身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希望能培训更多的绣娘让潮绣这一传统特色工艺不失传,让更多的妇女掌握潮绣技艺实现创业就业,提升潮绣的名气和社会影响力。”康惠芳说。为了潮绣的传承,她受聘于广东省粤绣研究所副所长、湘桥区工艺刺绣研究中心技术总监,为培养下一代潮绣接班人倾注心血。从艺至今,她传授培训学生徒弟300多名,为潮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康惠芳还总结多年的潮绣实践经验,并撰写多篇论文心得发表在专业的工艺书刊,为潮绣的发扬光大不懈努力。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

杏坛育桃李 巾帼展风采

近年来,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以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为主旨,全力发展学校内涵,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日前,城南小学女教职工集体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立德树人 当好教学引路人

城南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现有两个校区,共65个教学班、近三千名学生。女教职工约占全体教职工的九成,她们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是一支敢挑重担的“娘子军”;她们甘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是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好妈妈”。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陈培纯老师指导学生创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学有所成、思有所获;郑桂媛老师结合自己教学实例,分享如何找准教材与丛书的切入点,双线并行实现有效阅读……这是一场郑桂媛“小学主题学习名师工作室”论文宣读分享会,也是城南小学老师日常教学交流的缩影,碰撞出不少教育智慧的火花。

近年来,女教师们在郑桂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名师工作室及其属下六个工作坊、欧阳钿名班主任工作坊的示范带动下,积极创新育人方式,不断取得好成绩。在艺术教育方面,该校有独特的《城南小学美术》及《城南小学陶艺》校本教材,还设立陶艺工作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日常教学,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女教职工也“无所不能”:家校共育工作中,该校推进“家校警”护学制交通管理模式,以女教职工为主体组织“红棉护畅队”,护送学生安全进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她们不畏寒暑、风雨无阻,身上的红色志愿者标识成为城市的靓丽身影……

爱岗敬业 教育教学勇创新

“做‘四有好老师’,不须扬鞭自奋蹄。”“做好教育工作,就是做好人的工作”……日前,在城南小学新学期教师大会上,教职员工们畅所欲言,她们表示将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城南小学校长傅小莺说,“四有好老师”是当下好老师的标准,希望老师们发扬“城南人”老黄牛辛勤耕耘精神,继续朝着“优质、常态”目标奋进,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担当作为。

据傅小莺介绍,该校结合学校“科研兴校”,走“以教促学,以学兴研”的创新路子,积极开展以“科、级、组”为单位的校本研究活动,形成了“教、培、研、学”四结合的校本培训特色,全力打造“科研型”研究集体。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该校女教师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务实进取,其中,省级课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好老师的培育研究——以城南小学为实践基地》的研究取得优秀成绩,为区域基础教育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经验范例。

担当有为 抗疫育人齐奋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城南小学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员工迅速行动,举全校之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校园防疫的各项工作中。

该校全体女党员积极参与太平街道义兴社区疫情防控宣传、指导工作,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校网络云课堂工作室组织各学科教师,制定出《城南小学“停课不停学,我们有行动”研学方案》,各年级研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意义深远,并在湘桥区推行。女教师们倾力关心战斗在医护一线的家长们的子女,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学科辅导。返校复学后举行多场专题讲座,助力全校师生顺利过渡,适应复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城南小学校园防疫工作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三全”育人工作齐头并进,在多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取得校园战疫的阶段性胜利。

傅小莺表示,该校坚持人文关怀,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女性办好事办实事。除了定期组织教职工体检,该校女工委设立“女工关怀月”,实施“女职工爱心帮扶工程”,对生病、产育、困难单亲家庭进行关心慰问。该校还举办职工趣味运动会、特色厨艺展示活动、城南红棉大讲堂及美育实践等系列活动陶冶女教师情操,增进教师情谊,活跃女工业余生活,构建和谐团队。

每一个“三八红旗集体”都是一面旗帜。傅小莺说,这份荣誉是对城南小学女教职工倾心育桃李的褒奖,也是她们激扬巾帼之志、凝聚巾帼力量的生动写照。她们将以此为不竭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彰显新时代女性的责任担当。

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

守护千年古桥弘扬潮州文化

现任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的余小洁,十四年来,她不忘初心,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守护广济桥的责任紧紧地融为一体,勇于创新,成果丰硕,是广济桥文物保护利用、教育研究传播和潮州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她的带领下,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不断创新管理运营模式,通过与非遗结合创造性推动文物活化,将其打造成展现潮州文化精粹的精品景区,使之成为展示潮州优秀传统文化、潮州城市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近日,余小洁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她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守桥人”,“我一定呵护好、爱护好这座古桥,深入做好广济桥的学术研究、创新性活化利用,充分发挥它在潮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核心价值。我们有信心,潮州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做好文物保护  精心守护古桥

千年古桥广济桥大量的木质构件、水下构件是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加上古桥与繁忙的水上交通线交叉、节假日游客众多,安全管理难度极大。对此,余小洁深入调查、请教专家,与相关单位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制订了文物保护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构建起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打造了一支专业化文物安全保卫队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局部推进到全面完善的安全保护体系。

“广济桥有二十多个数百年历史的古桥墩,是广济桥文物价值最大的部分,也是保护的重点难点。”余小洁介绍,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管理所委托考古专业机构,对广济桥水下66个沉降监测点、19个位移监测点进行了6次全面的生命周期监测,用数字编织起一道文物安全监测体系。

在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余小洁做了大量前瞻性工作,日常工作中,她把安全生产作为大事抓早抓紧抓落实,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确保广济桥、广济楼十四年来安全无事故,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

多年来,余小洁致力于潮州文化和广济桥的推广传播。她以扎实的专业学术素养,高质量完成各类重大文化活动讲解宣讲任务数百场次,潜心研究编写广济桥、古城文化保护区等一整套宣传讲解手册,从历史经济和文化的高度,以及潮州传统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风土人情的细节,生动展现千年古城和广济桥的文化魅力。2020年,余小洁被选拔为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视察的首席讲解员,向总书记介绍古桥古楼古街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及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总书记亲口表扬说:“你讲得很好!”

坚持文旅结合 让古桥“活”起来

近年来,非遗集市、香艺展演、古琴专场演奏等成了“桥市”的新看点。夜幕降临,以广济桥为背景的灯光秀如梦如幻,酷炫科技与历史文化地标巧妙融合。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的活化利用一直是潮州文旅工作的重点。为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潮州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物保护及文物学术研究等领域,余小洁坚持文旅融合的理念,不断完善和升级广济桥、广济楼各类潮州历史文化展示和非遗展览,实现潮州文化赋能,构建形成“到广济桥看潮州文化”品牌,主持实施了多个文物保育活化项目,使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古桥古楼精彩绽放,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去年,“潮州广济桥活化利用项目”成功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如今,广济桥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年接待参观者超百万人次,真正成为引人注目的潮州历史文化地标。

在保护与创新活化工作之中,余小洁首先考虑的是“游客安全”。面对逐年攀升的客流量以及各类活动的人流高峰,她组织广济桥瞬时最大承载量专家论证会,推动安全管控机制的建立,寻求有效的分流限流手段。改善安检、增加售票窗口、推广自助售票;启动流量监测系统建设,实时掌控流量分布精确疏导……尽心尽力守护好市民群众的安全。

“我是一个基层文博工作者,也是一名守桥人,守护这座古桥、保护这座古桥,我们责无旁贷。” 余小洁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举,弘扬好潮州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潮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用心呵护早产儿 用爱护航新生命

一个小生命的呱呱坠地,寄托着父母的希望,不过,有时候刚出生的小生命出现意外情况时,父母也最为担忧。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支医疗队伍,她们用精湛的医术和细心的护理,多次成功救治危重新生儿,用爱为新生命保驾护航,她们就是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

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

走进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一面“爱心墙”引人注目。墙上贴着了几十张小宝宝的照片,边上还写满了一句句感激与祝福——“感谢医生护士,因为你们的尽力抢救,挽救了我女儿的小生命,也挽回了我们全家的希望,谢谢你们!”“在你们的悉心照顾下,我的女儿一天天长大,谢谢医生护士们的辛苦付出!”“医生护士们尽心尽力,医德高尚,谢谢!”……

“孩子父母在爱心墙上留言,不仅是祝福,更鞭策着我们当好‘特别妈妈’,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照顾。”新生儿科护士长丁仰君说,新生儿科实行全封闭式管理,照顾婴儿的重任全都落在护士的身上,每天护士们都要为新生儿喂奶、换尿裤、洗澡,最忙碌的时候,一位护士要照顾6、7名婴儿。

在新生儿科内的病房内,只听见“滴答、滴答”的监护仪声音,十来名低体重的新生儿在暖箱里安静地睡着。医护人员来回走动,不停地监测着这些娇弱的小生命。送进新生儿科的小患者需要比普通婴儿更精细的照顾,由于病房内无家人陪护,这对医护人员看护提出更高要求,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缺一不可。“婴儿的病情有时变化很大,住院时间相对较长,照顾久了,跟婴儿都有了感情。”丁仰君感慨地说,看着婴儿健健康康地出院回到父母的怀中,她们也感到十分自豪与高兴。

成功开展我市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

“德医双馨,仁心仁术”“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心系新生命,暖心如家人”……新生儿科的办公室挂满了家属送来的锦旗,这是对科室医护人员医术医德最好的肯定。

据介绍,新生儿科技术力量雄厚,医护人员共有35人,其中女性32人。科室主要收治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及各种急重症患儿疾病。新生儿监护病房也是我市设备及条件最先进的新生儿病房,多年来成功救治了来自我市和周边地区的许多危重新生儿。

“一切以患儿为中心,我们尽心,家属放心,用爱为生命护航,这就是我们科室的宗旨。”丁仰君介绍,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有着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医生均在多个科室轮流学习,且在国内著名医院进修深造,诊疗经验十分丰富。科室女护士们不断学习,提高文化水平,积极参加在职硕士班、本科班、大专班学习,提高学历水平,同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不断提高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

去年8月13日,经过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成功开展了我市首例“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PICC置管术”,为早产宝宝生命助力,也标志着市中心医院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救治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当时送到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时,新生儿只有32周大,体重仅1.75公斤,情况十分危急。”丁仰君回忆,由于患儿体重极低,为了保住患儿生命,医生们研判情况后决定对其进行PICC置管,通过导管为其输入高浓度的药物及营养液。最终,经过三周的治疗,患儿情况良好顺利出院。

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全体医务人员的辛勤工作不仅受到患儿家属的好评,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科室先后被授予潮州市“巾帼文明岗”、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近日,该科室还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表示,患儿家属把希望托付给她们,她们就得全力以赴,用爱为新生命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