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悦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近年来两会持续聚焦的民生热点。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等缓解住房困难。
叮咚看两会|长租公寓频频“爆雷”,政府工作报告出手了!
纵观近年政府工作报告住房相关表述,今年特别之处在于:首次点名新市民,突出长租房市场问题,聚焦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住房难题。
近期,部分“高进低出”“长收短付”模式的头部长租公寓“爆雷”,恶意克扣押金租金、违规使用住房租金贷款、强制驱逐承租人等问题频发,社会影响恶劣。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此次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正是对一系列“住有所居”民生痛点的回应,具有很强针对性。
住房问题从户籍家庭向新市民、青年转移,是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新市民和青年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让他们住有所居,才会更有城市归属感。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有长期住房刚需但经济能力不足,“购”不太现实,“租”成了主流。“房租占工资一半”是真实写照,侧面印证了规范长租房市场的现实迫切性。
租房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无非两个:贵不贵、稳定不稳定。
在出租人与承租人关系中,出租人实际拥有主导权,特别是大城市人多房少,在新市民、年轻人经济承受能力内的小户型长租房相对缺乏。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增加住房供给降低价格是一方面;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是更直接的办法——减少房东将税费转嫁给租客,间接减轻新市民、青年人经济压力,使租赁住房更实惠。
“安其居”,而后“乐其业”。要让新市民、青年人安下心来长久居住,避免因涨价、平台跑路等情况频繁搬家,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规范住房租赁活动。比如,针对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大对违规建立资金池的整治力度;推动首部国家级《住房租赁条例》等配套措施尽早出台,以制度性的举措塑造长效机制,合理调控租金水平,保障租赁关系稳定,让每个人都能真正安居乐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