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故名为惊蛰,也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冷暖空气交替开始频繁,冷空气尚显余威,有时还会长驱直入;暖空气与时俱进,势力渐强。南方阴雨开始增多,北方干燥多风。可见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是惊蛰期间的天气特点。中国古人非常精致的把惊蛰分成三侯:一侯桃始华,惊蛰前后,桃花盛开。二候,仓庚鸣,万物复苏,黄鹂鸣叫。三候,鹰化为鸠,在惊蛰节气前后,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动物开始繁殖,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附近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
中医学认为,惊蛰时节动物开始苏醒,植物也开始生发,气温回升,万物复苏,而人体阳气上升,正是滋养身体的好时节。正如《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同时,进入惊蛰以后,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时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困”。之所以出现“春困”,从现代医学看来,是因为人体的皮肤在冬天里受到寒冷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随着惊蛰时气温慢慢升高,人体皮肤的毛孔、汗腺和血管也逐渐舒张,所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加之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人们就会出现“春困”现象。从中医看来,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所以,既要顺乎阳气升发,又得养肝血补肾阴以平衡阴阳。这里介绍几种养肝血助升发的中药。
1. 白芍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平肝的功效,用于肝血亏虚,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本品味酸入肝,善于养肝血以鞣肝,敛肝阴平抑肝阳。肝血不足时,面色苍白、眩晕心悸,常配伍熟地黄、当归同用;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时,常配伍柴胡、牛膝、川芎等。现代研究表明,白芍能显著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有升高血压和增强心力的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本品单用,每日5-15克,大剂量可用15-30克,水煎服。
2. 女贞子
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味甘、苦,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本品性偏寒凉,能补益肝肾之阴,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现代研究,本品含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具有护肝、调节免疫、降血糖、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等作用。单味水煎服,每日6-12克。熬膏或入丸剂(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入丸为佳。)
3. 桑椹
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味甘、酸,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效,用于肝肾阴虚。本品甘寒生津,味酸入肝,能补肝肾之阴,煎能凉血退热。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耳鸣、目暗昏花、失眠、须发早白等。能补血养肝,其作用平和,宜熬膏常服。鲜品食用有效。水煎服,每日9-15克。现代研究,桑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等作用。
专家介绍
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导师;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现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药药理与临床》常务编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专家指导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中药药性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国家、部、省基金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7年获得“荣耀医者”,“中华医药突出贡献奖”。
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医疗特长:擅长各种头痛及神经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损伤及脑手术后康复等脑病专科。并诊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疾病、月经病等内科杂病及肿瘤的中药调治及亚健康中医保健治未病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治未病科专家诊室),周四上午(门诊四楼名医治未病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