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荔湾这座千年古村变潮人打卡地,新老“村民”们这么说→

广州荔湾发布
+ 订阅

一方水土浸润一方文化,

水土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

造就了各地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

泮塘五约作为千年岭南古村的代表

和“三旧”改造优秀案例的典范,

拥有独树一帜的岭南气韵。

今日泮塘五约

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沉淀千年文化底蕴,历经危房拆除、房屋修缮、绿化提升、人文风貌保留、文化活化和产业导入,在“绣花”功夫下,老街再迎蝶变、焕发新生。在“微改造”的后时代,这里已逐步打造成为一片广式生活体验区,“出门见生活,入门品艺术”正是泮塘五约街区的生动写照。

强化顶层规划,找准活化定位

走入泮塘,青砖墙、筒瓦屋、木门窗、趟栊门......老城脉络肌理清晰呈现、市井烟火气息浓郁集聚,街区的“灵魂”不仅在于古色古香的外在,更在于揉刻在钢筋水泥里“活”的印记,俯仰之间,浓厚的历史气息、鲜活的市井百态、淳朴的民风民俗扑面而来。

有鉴于此,街区活化一直以文化主题贯穿始终,坚持传承保护、因地制宜,有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街区空间肌理、周边文化环境、民居分布情况、村民生活习性等要素,实施整体性规划布局,通过优化业态环境倒逼社区生活环境升级和文化氛围提升,构筑一个寻觅老城记忆、品味老城生活的沉浸式新生活聚落。

声音

泮塘五约古村落,目前主要是涵盖了三种的业态,一个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第二个是工匠的工作室,第三个是一些新兴的文化业态。包括有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一些live house、书店,还有一些绿色的疗愈空间、音乐空间、文创店。

泮塘五约过去是一个常规的古村落,很多人已经搬出去生活,留守的居民逐步老龄化,出租给外地人的建筑物比较多。经过活化利用的后,我们很多年轻人,特别是曾经在广州曾经居住过的或者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会愿意回来在这边做工作室,在这里生活,在这边创作,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泮塘五约改造工程的分为三期工程,目前的第一、二期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工了。活化方面,一期已经全面进行了活化运营,二期的活化运营已经超过50%,今年会重点结合一些在地的文化去进行提升。

——荔湾区文商旅发展中心副主任杨伟

引入名家匠人,打造多元业态圈

考虑到临近泮塘路西关美食一条街且地处居民生活区,为保证街区业态环境品质,在业态设置上秉承环保轻餐、小众多元、个性差异、集锦荟萃的理念,分类、分批引入优质的艺术家工匠作坊、新青年艺术创作工作室、传统文化展示交流空间等传统现代相结合的业态资源,致力营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共融共生的多元业态环境。

目前,街区已进驻商户40多家,活化率达85%,累计吸引游客量约达112万人次。著名北派书画艺术家李长松、国家一级词曲作家吴颂今、岭南盆景大师李伟钊、香艺大师童童、木雕非遗传承人等名家工匠工作室更是陆续进驻街区,成为业态品牌标杆。

街区以茶艺香道、醒狮武术、古物鉴赏、古琴汉服、玉雕木雕等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复兴,以livehouse音乐传播、绿植休闲创作、健身轻餐、摄影设计、文创集市、1200独立书店、国际青年旅业等业态为街区注入年轻时尚新活力。共举办文创市集、工艺鉴赏、摄影讲座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327次。

声音

这里的本土文化气息是吸引我们入驻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家广州土生土长的书店,荔湾是我们绕不开绕的一个话题,来到这里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融入广州,来到这里才能更好地对外地来的游客推广广州。

我们来的时候其实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荔湾,来到荔湾湖,来到我们的西关泮塘这一边。我们这里的顾客以16~36这个年龄段为主,除了部分是游客以外,还有很多是因为我们这里举办的活动,包括读书会、观影会、音乐会、作者分享会等,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天河的一些年轻人,他们会因为参加活动来到这里,在周末的时候会在这里体验一下或者小住一下。

——1200书店负责人刘二囍

声音

我们这里的场地可以容纳100多人的小型音乐会,适合一些原创的小音乐人,让他们有这种机会登上舞台。我们选择泮塘,是因为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碰撞,它是一个美丽的古村落,有一些很老的建筑,但是又有一些很新潮的音乐在这里上演,你会觉得那种反差特别有意思。我们去年大概举行了100多场小型音乐会,平均每周都会有三四场,针对音乐会,我们也有严格的控制,不能超过晚上十点,所以我们和周边居民相处的十分融洽。

——不大空间负责人廖美贤

声音

我出生在广州的老城区,那里也是类似的这种旧街老巷。因为自己在这些街道上面长大,所以很喜欢这种街道,本来是几个伙伴打算开一个小的咖啡店,在找地方的过程中找到这里。

我们发现,这里很适合去做一个展览的空间,让更多小朋友能够脱离手机等数码产品,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我们平常的周六日会做自然科普以及一些手工纸花的教学,展览每三个月就会更换一次大主题。第一个展是一个向日葵的展,这里的一些花朵都是我们的学员家长、小孩子跟导师一起做出来的。

——和馆负责人吴贵华

高标准服务引导,激活街区运营活力

首先是引导商户界面个性化设计。结合商铺周边环境特征、所在的物业建筑体量,引导不同经营者在设计要素与侧重点上采取不同的方式,整体把控引导店面招牌、入口、橱窗等要素与泮塘五约片区活化提升风格定位保持一致,打造一店一特色,一店一格局,提升街区文化环境的可辨识度。

其次是为更好地孵化培育优质文化产业,以市场三分一的租金价格将物业出租,并在疫情期间实施三个月的租金减免措施,同时积极做好文旅项目推广,结合街区业态特色制作手绘导览地图,开发720全景导游导览系统,推出街区精品游览线路及夜游攻略,创造观光打卡点和文旅消费热点,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进街区,真切感受岭南文化,也为街区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保障文化产业健康成长。

最后是形成街区运营合力,充分挖掘商户自身优势,调动其投身街区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商业资源联动合作,撬动社会资源实现1+1大于2的活化运营效能。

保育活化传统文化,构建文化生态系统

开辟三官庙、荔枝湾涌与荔湾湖作为节庆活动场所,举办“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龙船鼓”“春节水上花市”等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最大限度保护传承北帝诞、祭祖、舞狮、庙会与庙祠、龙舟竞技等宗庙文化和疍家民俗,擦亮民俗文化节庆品牌。

持续做好武术、龙船、醒狮、玉雕、木雕、书画、岭南盆景、古琴、漆艺等岭南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推动10大传统工匠项目落户街区,形成非遗传承发展“生态系统”。

举办首届“粤创未来”文创设计大赛,对接区内知名企业及文创产业园区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泮塘五约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广泛发动村民开展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志愿讲解员招募活动,培养街区历史文化传播者,讲好岭南古村故事、展示老城市新活力形象。

培育新型邻里关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首次联合街区居民群众、商户资源举办“云上西关 秀美泮塘”线上联欢会、“云相约 逛老街 寻年味”直播等多层次线上迎春文化活动,并由街区商户共同创作首个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题背景的原创歌曲《泮塘之约》,增进邻里和谐,绘就泮塘幸福社区的生活场景。

打造西关特色的泮塘邻里花园,用彩绘重现本地民居的生活点滴,营造浓厚的邻里文化氛围;同时邻里花园的绿植由商户主动承担维护,共同参与街区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入驻街区的大多商户都自诩为“村民”,入驻的“村民”与原住的“村民”共融共生、和谐相处,他们为街区的发展添砖加瓦、注入活力,是街区不可或缺的个体,更成为传承推广岭南文化的接力人,共同绘就了一幅居民美好生活的新图景,成为这座村落一道靓丽而温暖的风景线。

经过改造以后,全部街巷都平整了许多,也有了更多商铺进驻,整个街巷都有了生气。走鬼少了,游客多了,对我们来说环境也好了,这些新进来的商铺并没有影响我们生活,我们平常经常四处闲逛聊天,大家关系十分融洽。

——在泮塘生活超过70年的暨叔

漫步于五约,岭南传统风貌青砖屋矗立于蜿蜒曲折的麻石街巷,多处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散布其间,巷陌中星星点点分布着各式的名家工作室和文艺小店,古亭古树下是围坐聊天的五约村民,三官庙生产队旧址里不时传来婉转的粤曲声,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不愿离去。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是岭南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承载了一批老广州人生活的记忆,街区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包容并蓄、历久弥新,孕育出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一座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滋养着一批批居民、感染着一批批游客。

【文字  荔湾区文商旅发展中心、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 王智汛】

【图片 荔湾发布往期】

【编辑 黄文浩】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