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委员进京了!带了这些健康“干货”→

广东卫生在线
+ 订阅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广东卫生在线特别推出“在线看两会”专栏,全方位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民生保障等热点问题,云连线代表委员,报道你关注的健康资讯。

3月3日上午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

纷纷启程前往北京

此次参会

他们都带了哪些健康“干货”?

跟着广卫君一起开包揭秘

朱列玉

像普及灭火器一样普及AED

3月2日,“人大代表建议大量装备AED”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此项建议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他建议,在公共场所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AED,让AED像灭火器一样得到重视和广泛配置使用。

朱列玉表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显示,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大约54万,居世界之首,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近年来,多起在公共场所发生的心源性猝死事件敲响了警钟,如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突发心源性猝死、北京地铁发生多起猝死事件等。研究表明,对室颤导致的心脏骤停进行院前4分钟内除颤,可以使患者生存率提高到约50%以上。

但目前,全国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只有2万台左右,平均每10万人仅有1台多。在上海,2017年每10万人配备数量为4.5台;在深圳,2019年每10万人配备数量为17.5台。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迄今公认的院前制止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朱列玉表示,推动急救资源在机场、码头、火车站、体育场馆等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的普及,大量装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很有必要。

黄晓渝

呼吁提升医防融合质量

“作为慢性病管理的‘主战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防融合质量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关键,也是后疫情时期针对疫情防控和慢病管理进行基层医改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晓渝表示,今年全国两会将提交一份关于提升医防融合质量,增强后疫情时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黄晓渝介绍,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医防整合服务模式的因素,建议从完善考核指标、增加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培养融合性人才、增加激励措施等着手,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提高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此外,黄晓渝还准备了关于建立个人可携带式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健康档案管理和使用实效性的建议,以及关于解决残疾儿童家庭生活质量问题的建议。

“目前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维护工作中,存在数据录入质量不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资料更新难利用率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调阅率及群众知晓率均低等诸多共性问题。”黄晓渝说,只有做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健康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林勇

建议夫妻合休产假,可申请延长假期至42周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将第三次提出《关于夫妻合休产假的建议》,建议男性产假在42天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表示。此前,他曾连续在2019年、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该建议。

在林勇看来,目前家庭生育意愿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育对女性劳动力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二孩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经济和人力上的严峻考验。

林勇表示,为了保证全面二孩政策有效落地,建议夫妻合休产假并有计划、分步骤延长男性休假天数。

建议将陪产假与产假合并,由夫妻合休,其中男性产假建议为42天以上,具体天数各省根据财政能力自行确定;在上述规定假期内照发休假人全额工资。

建议允许男女双方在法定产假、各省奖励产假基础上申请延长假期至42周(夫妻双方休假合计);在法定产假后的休假期间,按照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发放待遇,由企业先行垫付,每半年到相关政府部门报账一次,相关部门核实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相关待遇予以报销。

李小琴

建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副校长李小琴指出,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抑郁症发病率达到2.1%,并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成为心理健康问题“重灾区”之一。但抑郁症干预治疗可及性不足,重点人群干预有待加强。目前,抑郁症尚未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

她建议加强抑郁症防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抑郁症防治纳入工会职工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体检项目中增加抑郁症筛查项目。统筹指导公益组织开展心理服务进校园活动,落实各类学校抑郁症筛查,为师生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她特别提到,要细化社会保障措施,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卢传坚

为特殊群体争取更好的医疗保障

“慢性皮肤病影响人群广,亟须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告诉广卫君,去年她建议关注银屑病患者,提升银屑病医疗保障的建议得到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的联合答复。2020年医保谈判后,已有三款相关生物制剂纳入了医保目录,且促成药价大幅降低50%以上。

“希望能为特殊群体争取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卢传坚说,看到此前提出的相关建议逐渐落地,自己很高兴。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高达8000万以上的慢性皮肤病患者。以银屑病、特异性皮炎、白癜风等为代表的慢性皮肤病虽然不如肿瘤那样直接威胁生命健康,但影响人群广、存在广泛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对此,卢传坚今年提交的4个提案之一就是建议“关注慢性皮肤病患者诉求,提升慢性皮肤病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出台相关医保政策,将慢性皮肤病纳入门诊慢性病保障范畴;二是结合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慢性皮肤病创新药物及生物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三是提高已经进入医保目录的药物和生物制剂的可及性;四是加大支持治疗慢性皮肤病现代创新中药的研发;五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精神,简化引进审批程序,加快国际新特专药的引进;六是加大产业引导、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和税收减免的扶持力度,鼓励国内生物制药产业以原研、合作研发、授权合作生产等形式生产生物制剂。

关于这些提案和建议

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说出你的想法


编辑|苏海宁 薛平世 周艳梅  责编|张秀丽

通讯员|郭洁、宋莉萍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南方+、中国新闻网、阳江日报、经济日报等

声明 | 图文仅作公益宣传,侵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