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湘桥乡村故事㉘击鼓催花花更红

湘桥发布
+ 订阅

以民俗文化活动之一的敬神祈福而言,南海之滨的潮汕大地,绝对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以中国人的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而言,最热闹的地方也绝对非潮汕大地莫属。

每年正月初四过后,潮州大地几乎每一个乡村便轮流进入游神赛会的大狂欢活动之中。期间,万人空巷参加游神迎神,锣鼓喧天、礼花漫空、鞭炮齐鸣,香雾弥漫,火光簇簇,自白天到黑夜都是热闹非凡。元宵节一过,全国各地春节的活动便纷纷偃旗息鼓。潮汕人的游神赛会活动仍高潮迭起,亮点频现,往往要持续到正月底,最晚的要到三月三。

诞生于游神文化背景之下的潮汕大锣鼓,理所当然地成为潮汕大地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一位潮州锣鼓名师所言,潮安区的锣鼓班就有“三百六十班”,湘桥区几乎每个村都有。

说起潮州大锣鼓,似乎绕不开磷溪镇的埔涵村。

让埔涵村的潮州大锣鼓名噪一时的,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元宵晚会。

2006年的春节刚过,从北京传来激动入心的喜讯:潮州大锣鼓要晋京参加央视的元宵晚会,通过卫星向全球直播,这是潮汕本土节目首次登上央视晚会。在潮汕,随即掀起一股大锣鼓热,广播电视和报纸几乎天天都给予浓墨重彩的报道,街头巷尾的人们更是为之欢呼雀跃。这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潮汕传统文化的难得机会。

这场名为《鼓鸣盛世》的潮州大锣鼓表演编导正是磷溪镇埔涵村人丁增钦。

“潮州大锣鼓进京不容易,我们没有负全市人民的期望。作为文艺工作者,自己编导的作品在央视的一号演播厅演出,把潮州大锣鼓的威风,把潮汕人民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电视观众面前,那份自豪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正如丁增钦所言,这场演出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电视观众面前展现了潮州大锣鼓的魅力,也成为他个人艺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如此,也让埔涵村的名字一时间惊艳了世人。

作为著名潮剧鼓师,丁增钦早年师承潮剧名鼓师林炳和先生,后从事司鼓及打击乐教学工作。目前潮汕各潮剧团体的司鼓,大多数是他的学生,如国家一级演奏员、广东民族乐团团长兼首席打击乐演奏家陈佐辉等。

“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除了与其天分、努力有关之外,还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密切关系。”顺着村里一位老者的话,我们了解到埔涵村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潮州大锣鼓在潮汕各地流传和影响甚为深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潮州大锣鼓逐渐形成了以许裕兴、邱猴尚、陈松等三大流派:许裕兴为武派锣鼓,功法精湛,气势豪放,有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邱猴尚为文派锣鼓,鼓点密集均匀、文雅细腻、力度适中、清脆感人;陈松则文武相兼、节奏鲜明、姿势优美、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

1951年,邱猴尚、陈松等组成的大锣鼓队,赴广州参加欢迎苏联红旗歌舞团访问广州的演出活动。1952年,他们又到汉口参加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会演,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由邱猴尚司鼓的《抛网捕鱼》获得优秀节目奖。

邱猴尚是潮州南门人,他的鼓艺老师姓黄,原来是潮阳人。邱猴尚有很多师仔(弟子),但是头手师仔(大弟子)却是埔涵村的丁钦财。据说,邱猴尚临终时将其门派的珍本传给了他一人。

丁钦财去世已有二十多年,在生时带了不少徒弟,是远近出名的鼓师。丁增钦在汕头艺术学校读书后留校任教,但经常回来向丁钦财请教鼓艺。丁增钦现在名气大,但心里从不忘丁钦财老人,一直将他奉为师尊,经常追思他。

“我们村有大锣鼓的传统,也跟丁钦财有密切的关系。可惜,由于众多原因,其才能被埋没了;过世后也渐渐被人淡忘。”的确,埔涵村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家的男孩到十四五岁就被送到村锣鼓队中学习打锣鼓。有可靠的信息证明,丁钦财后人家中还保藏着文派潮州大锣鼓自黄姓祖师到邱猴尚到丁钦财一路传承下来的珍本。而且,潮州大锣鼓中那些著名的牌子套如《十仙》《追舟》《抛网》《祭坟》等,如今在社会流传的其实有些是不完整的。成套曲目只有在丁钦财后人保存的珍本中才有完整记录。

自丁钦财时候起,埔涵村的大锣鼓传统便一代代传承下来,并时有超凡脱俗的表现。继丁增钦编导中央电视台2006年元宵晚会《鼓鸣盛世》大锣鼓之后,埔涵村大锣鼓队于2011年中国潮州花灯节上夺得大锣鼓比赛的银奖。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的公众活动和喜庆典礼层出不穷。埔涵村锣鼓队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铿锵热烈的锣鼓声,既敲打出了地方文化的精气神,也是埔涵村人积极进取、迈向美好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埔涵村锣鼓队最忙碌的时候,当然是在每年的春节。此时,也是埔涵村苗圃鲜花应市的高峰期。埔涵村的苗圃,是该村的主打产业,也是村的第二张名片。

“我们村的苗圃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经营户大约有五六十户,面积达到150亩左右,主要品种有年花、时花、绿化树和盆景等,年产值近千万元。”

“这些花卉树木,主要销售到潮汕地区的汕头、揭阳、澄海、潮州、饶平等地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话语一打开,便全部都是实打实的干货。

过去,埔涵村年花时花的销售主要是在春节。近些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清明时带着鲜花扫墓悄然形成风尚,不少人在家居生活中也喜欢插花,以装点环境、怡悦心情。这一变化,为埔涵村年花时花的销售经营带来了新的机遇。

生切鲜花成为新的经营模式,与过去的盆栽鲜花一样成为年花时花的主要类型。而且不仅仅限于春节,平时也有不少鲜花店来采购。清明节,也成了生切鲜花销售的旺季。生切鲜花较盆栽鲜花有运输的便利,埔涵村年花时花的销售渠道也得到了拓宽。一些花农开始进行生切鲜花的网络销售,收入也是颇为可观。

如果说埔涵村的年花时花经营在过去多少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话,那么潮州大桥这一潮州“网红桥”建成后,一转眼就成了“三千宠爱在一身”。

以前,埔涵村的鲜花销售到市区或揭阳一带,最开始要绕道通过湘子桥,后来有了韩江大桥可以省去一截路,直到2018年初,潮州大桥建成通车,埔涵村刚好就在桥的东岸桥头。大桥的横空出世,给了埔涵村年花时花销售经营的天赐良机。以往位于绿榕南路和南较西路交界处的潮州市年花市场自2019年的春节起,就转移到了埔涵村所在的桥头边。

这时候,很多人才发现,原来埔涵村还是一个花卉之乡。桥头边,看到那么多美丽鲜艳的花卉迎着春风婆娑招摇,有网友心醉之余,盛赞埔涵村的花农是搬运春色的人,并吟诵起唐·赫罗尔德的诗句:

如果我能够重头活过,我会延长打赤脚的时光。从尽早的春天到尽晚的秋天。我会多骑些旋转木马,我会采更多的雏菊。

鼓,在远古时期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能振奋人心,激发斗志。

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鼓的身影和声音一直紧紧伴随左右。正是在铿锵激越锣鼓声的感染和激发下,进入新时代以后,埔涵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越来越矫健。

2017年8月开始,埔涵村对攀福路一侧乱搭乱建的构建筑物“大动干戈”。很快,清理违章构建筑物17处,拆除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

“拆除违章建筑,阻力肯定是不小的。但我们的决心非常坚定,依法依理依情办事,最终还是拿下了。”村领导班子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扩大会、寻找违章建筑户主的关系人加强思想疏通等多种措施,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两个月后对攀福路另一侧违章构建筑物的拆迁工作便顺势而行。这一次,共清理违章构建筑25处,面积约3000平方米。

铺设下水管道、将路面由原来的4米拓宽到12米、路面铺盖水泥、安装路灯等设施很快跟上,短短的几个月,整治后的攀福路面貌焕然一新,彰显出埔涵村人齐心聚力、迈向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被列入韩江整治防洪一期工程的宝塔路改造建设也开始征地。

埔涵村的新气象、新风貌很快得到了磷溪镇和湘桥区委区政府的认可和肯定,并被列为区乡村振兴重点村。在各级政府投入560万元财政资金的保障下,以“五个一”为重点的乡村美化亮化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设计和筹备以后,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日子一天天流逝,项目的进展也有目共睹。目前,全村共建成无公害公厕5个;学校前池、祠前池、二房池等池塘已抽完淤泥,砌好石篱并围上栏杆;田心路至规划中的垃圾转运站约60米路面已完成硬底化,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正式进入议事日程;约800平方米的小公园、村外立面的美化等两个项目的建设也和其他项目一起捆绑准备投标。

配合乡村美化亮化工程的建设,村的环境整治和拆违工作一刻也没有停下。近期,已拆除霸占农田乱搭乱建100多处,面积约60亩,准备清理后分配给村民耕种。上级政府立项、财政支持资金300万元的污水管网铺设工程也即将启动。

攀福路的焕然一新,濒临韩江、已竣工投入使用的宝塔路风光一派旖旎,乡村美化亮化工程的节节推进。在埔涵村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们依然能听到潮汕大锣鼓铿锵激烈的声音,应和着韩江千年不息的潮声,澎湃在朗朗长空里。


作者:翁义彬

来源:湘桥区文联

编辑:湘桥区委网信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