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挑老板”,多方博弈的选择

南方+ 记者

近日,“广州老板排队等被工人挑”引发关注。相比于康乐村、大塘村等制衣厂老板举着招工信息牌等待工人的落寞,与康乐村紧挨着的广州国际轻纺城则是一派热闹景象。“年初十开市,一两天就实现100%复工复产了!”广州国际轻纺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服装市场火爆直接带来了面料市场的景气,为新年开了个好头。

招工遇冷与生意火热的“冰与火”是表象,其背后是中大商圈产业之变、从业人员的就业之变。“工人挑老板”是常态还是短暂现象?中大商圈年轻人就业创业有哪些新变化?抱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访了中大商圈。

| 非特殊情况,是服装产业正常生产周期

“年年元宵节后都是如此,一般半个月后恢复正常。”对于“工人挑老板”的情况,广州趋梦服饰有限公司(简称“趋梦服饰”)总经理徐晓奇并不意外。他解释说,这是年年开年的必然情况,因为春节后迎来春夏服装旺季,春节过后商家普遍备货不多,市场紧俏、存货不多,招工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在广州轻纺交易园执行总经理杨志雄看来,疫情也是一个因素,就地过年的号召让广州市场对服饰的消费增加,返乡的来穗人员比往年放慢了返岗的节奏,此消彼长之下强化了用工难的感觉,但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影响有限。

中大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中大商圈服装产业年年会经历这样的生产周期,目前中大商圈复工复产有序,各大龙头市场暂未反馈用工难的需求。

智能制造是趋势,按需制造是未来方向

“小制衣厂招人难是行业局部现象,对龙头公司影响甚微。”徐晓奇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大商圈市场将更具挑战性,“二八定律”是大势所趋,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

趋梦服饰已经未雨绸缪,转型成为从设计研发到线上线下全产业链覆盖的公司,其生产环节已经不在中大商圈,市内已转移到番禺、白云,更在河北有生产型产业园。“河北的工厂员工有2000名左右,没有招工难的问题。”徐晓奇说。

小制衣厂的兴起有着历史原因,其适应了中大商圈初期“上午采购、下午生产、隔天出货”的现货供应模式,如今随着服装市场走向品质化、高端化、定制化,小制衣厂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

“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杨志雄解释说,小制衣厂满足了小订单快反馈的需求,但用人成本也有临界点,当下熟练工的收入相对可观,但一旦超过研发成本,商家就会转向智能制造。目前中大商圈的用人成本已经到达临界点。

在杭州,阿里巴巴打造的犀牛智造正重构传统的以产定销的生产模式,可以实现按需制造,满足小订单快反馈的生产需求。杨志雄表示,未来类似犀牛智造的生产模式或将替换目前小制衣厂的形态。

年轻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网传视频中,呼吁90后、00后的加入也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但近年来,中大商圈实则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大商圈商户平均年龄为36 岁;其中,30岁以下年龄段的商户占比27.4%,31-40岁年龄段的商户占比超过一半;40岁以下商户占比达到77%,中大商圈经营商户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除了更年轻,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日趋高学历。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大商圈商户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商户占比75.8%,拥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商户占比 41.4%,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商户占比 32.7%,中大商圈商户整体教育水平日趋高学历。

中大商圈周边的小制衣厂或许面临找不到年轻人的难题,但在中大商圈兴起的新业态、新职业则源源不断吸引着年轻人加入进来。

新就业人群去哪了?走向时尚、走向创业

中大商圈吸引的年轻新就业人群具体去哪了?

“年轻的设计师越来越多!”中国十佳设计师、珈钰设计负责人林姿含表示,她就业、创业都在中大商圈,在设计师界流行“在中大只有想不到没有找不到”的说法。中大商圈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设计师,近年来国外留学生群体也越来越多。林姿含说,上世纪90年代像她这样的设计师在中大商圈并不多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出现在中大商圈,在这里就业、创业。

广州国际轻纺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主办的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已经连续举行15年,已累计输送超过4.5万名年轻设计师。2020年3月的数据显示,中大商圈内已有约600个设计公司和工作室,有超3000名设计师。

在珠江国际纺织城,一位90后时尚服饰店的运营总监陈先生表示,今年正好是他们在中大商圈创业的第9年,随着阿里巴巴等面向B端的平台出现,创业成本越来越低,在中大商圈创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此外传统的档口模式也在转型升级,需要越来越专业的后端分析和商品管理等,拉动了越来越多高素质、拥有新技能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在他看来,大小不是衡量创业成败的标准,模式够不够新、能不能找到市场缺口也是创业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个晚上可卖出1万件。”芷然服饰负责人说,去年疫情期间直播带货解决了商品销售问题,为此他们也专门聘请了主播带货直播,新职业成为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

“广州轻纺交易园都是以创意人才为主。”杨志雄表示,未来中大商圈生产功能要么就地转型升级走向定制化制造等新模式,要么转移到周边寻找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以创意为主的时尚产业是中大商圈的未来发展方向。

【南方+记者】傅鹏 

【实习生】 陈宇民


编辑 赵雨笙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