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年利润暴跌90%!“网红餐厅”还能走多远?

南方+ 记者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去年对于餐饮业是艰难的一年,连火锅界的“巨无霸”海底捞都难以幸免。

3月1日晚间,总市值高达3649亿港元的海底捞披露了2020年业绩预告,预期2020年度净利润相较2019年的净利润下降约90%。据公告显示,海底捞2019年的净利润为23.47亿元,意味着2020年海底捞的净利润仅有2.35亿元

海底捞发布公告截图。

海底捞发布公告截图。

面对业绩断崖式下跌,海底捞在业绩预告中给出了两大原因:

1.为了疫情防控,全球各国家及地区对消费场所实施的限制对集团营运造成重大影响;

2.因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而出现净汇兑损失约2.35亿元,其中的绝大多数为未实现的汇兑损失

2018年9月11日,海底捞宣布9月26日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图源:新华社

2018年9月11日,海底捞宣布9月26日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图源:新华社

海底捞作为“初代网红餐厅”,在餐饮行业尝到了许多“头啖汤”,无论是排队几小时、黄牛排号等令人咋舌的火热等位场面,还是海底捞过生日、美甲等新奇的服务,都使它成为了火锅店乃至整个餐饮行业的“顶流”。

在海底捞吃饭的顾客如果恰逢生日,海底捞会送上大礼。

在海底捞吃饭的顾客如果恰逢生日,海底捞会送上大礼。

顺着这波“网红经济”的大潮,市场上各种精心包装的“网红餐厅”层出不穷。然而近年来不少网红餐厅纷纷被曝出负面新闻,有的小有名气就开始“跑马圈地”,玩起资本游戏;有的沉迷营销,包装一些新奇概念,最关键的食品安全却漏洞百出。

如今海底捞的业绩出现重创,“网红”路线还能走远吗?

海底捞的“火锅江湖”

1994年3月25日,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火锅城正式开业。27年过去,这个当初不起眼的火锅小店,已经成了遍及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火锅品牌。

什么是“海底捞模式”

四川并不是一个缺美食的省份,火锅店更是稀松平常。在创业初期,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把宝押在了“服务”上:帮人带孩子、拎包、擦鞋,客人的所有需求他都一一满足。客人用餐时,他站在一边。客人抱怨喝酒伤了胃,他就熬一锅小米粥。客人夸奖辣椒酱好吃,他就送客人几罐。

有人说,海底捞是秉承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在不少网友的留言中,讲述了很多在海底捞用餐的奇特经历:

“今天被蚊子咬了好多包,结果海底捞服务员居然跑到马路对面买了风油精和止痒药送给我,因为药店的人说那个止痒效果比风油精好。”

“周六去海底捞不小心把丝袜给刮花了,饭后还有事儿,正郁闷得不得了,结时服务员居然递上了全新的丝袜,还是3双!”

一次在海底捞吃完饭,要赶火车却都打不到的士,服务员看到问了情况转身就走,结果紧接着海底捞的店长把自己的SUV开出来,说“赶紧上车吧时间不多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部分餐厅还没有树立很强的“服务意识”,而海底捞正是通过自己近乎“变态”的服务最终脱颖而出,成为火锅界的翘楚。

网红餐厅=玩票?

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同年9月26日,海底捞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作为中国和全球估值最高的中餐品牌,海底捞的上市引发了资本市场不小的轰动

上市之后,海底捞也开始了“跑马圈地”的疯狂扩张。据其财报显示,2019年海底捞净增门店数量达302家,相当于每1.2天开一家,相比2018年增幅达64.8%

事实上疫情并没有改变海底捞2020年的开店计划。仅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就逆势开店多达173家。据光大证券预计,2020年全年海底捞将新增门店525家,2021年海底捞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开店速度,预计新开门店数量有望超过600家。

消费升级和新生代的消费刚需,支撑起了近年来中国餐饮行业的高速发展。然而在以“海底捞”为代表的餐饮巨头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有不少打着“网红”品牌的餐饮店在竞争中黯然退场。

“餐饮店的寿命平均在2.7年左右,同时期开出新店和关闭的数量几乎一致。”罗兰贝格合伙人张强表示。

“赵小姐不等位”餐厅曾经是上海最出名的“网红餐厅”,店老板是前上海电视台主持人赵若虹。依靠着出色的营销手段,这家网红餐厅虽然店面小座位少,但却很快就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号称“不等位”却常常要排上两个小时的队伍。

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爆红后,“赵小姐不等位”的线下店面便迅速萎缩,2017年全部停业。

当红时期迅速扩店,生意开始下滑立刻转战、关闭门店,就像股市峰值时抛出,快速收回现金流,有业内人士分析了这些网红餐饮老板的“玩票”心态。通过过度营销赚取人气,一夜爆红后,迅速吸引资本进入并开放加盟,这种“只赚快钱,不重服务”的思路让这些网红餐厅注定难走长远。

“网红餐厅”路线还行得通吗?

除了利润暴跌,海底捞近年来还频频陷入负面舆情中,近日更是曝出“包间监控”风波。

有媒体走访了海底捞多家门店发现,海底捞门店的包间安装了摄像头,在全网引发热议,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普遍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受到了监控。

海底捞对此回应称,安装监控是为了便于监控遗失物品和食品安全,然而这似乎和海底捞“顾客至上”的口号并不相符。

事实上,海底捞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新闻并不少:顾客在海底捞乌鸡卷吃出塑料片、海底捞一门店筷子检测出大肠杆菌等话题频频上微博热搜,被网友戏称为“频频出事,屡屡道歉”

2017年,针对媒体反映的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经营场所卫生条件存在多处问题,海底捞回应称媒体反映的后厨问题属实、十分愧疚。

2017年,针对媒体反映的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经营场所卫生条件存在多处问题,海底捞回应称媒体反映的后厨问题属实、十分愧疚。

有媒体喊话称“海底捞,你该怎么回报自己的消费者?”在经历了数年的过度扩张和如今的营收折戟后,海底捞确实有必要认真反思自身的经营模式,是否违背了创立时的初衷。

当然,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海底捞。对于很多披着“精致包装”的网红餐厅来说,他们需要改进的还有更多。

长期以来消费者习惯了这样的情形:一家新的网红餐饮入驻城市,通过媒体为网红单品造势,年轻人纷纷排长队打卡,发朋友圈和各种社交平台,演变成“不排队就不是网红”的荒诞场景。

1

然而少有人会关注这些网红店的后续故事:网红单品的周期极为短暂,加盟门店的质量、服务不一,甚至经常曝出食品质量丑闻,消费者的热情也会很快磨灭。最终留下的是资金链断裂、加盟店倒闭后的一地鸡毛。

作为餐饮行业,食物味道和质量才是永远的“硬通货”。希望戴着“网红”王冠的餐饮品牌们能够珍惜顾客们的期待,不要被市场扫地出门。

【话题研究员】吴扬

【本期统筹】陈明诗

【本期策划】郑佳欣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