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附视频)

南方+ 记者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说到奥运比赛中最受国人欢迎的项目,举重可占一席;而提及中国举重,“举重之乡”东莞是绕不开的。

3月1日上午,在东莞市石龙镇人民广场,锣鼓喧天、醒狮舞动,中国举重界一件大事拉开帷幕——中国举重博物馆正式动工。

这是东莞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体育主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也将全方位记录“中国力量”。

“60多年来在陈镜开为代表的中国举重人的引领下,我国举重运动员一代又一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举重博物馆落户东莞石龙应该说‘正逢其地’!”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进强说。

自2004年起,东莞就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如今东莞的博物馆规模与数量排名全省前列。

中国举重博物馆的开工建设,是东莞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里程碑,也成为“品质文化之都”的标志性工程。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一切都要从1956年6月7日说起。

在上海市卢湾区体育馆,一场中苏举重友谊赛在此举行,数千名观众入场观看。

132.5公斤,这是当年最轻量级别挺举项目的世界纪录,美国人温奇已经保持了两年之久。

21岁的陈镜开走上了比赛场地,他身后的三个牌分别写着“130公斤”“132.5公斤”以及“120公斤”。

这3个数据,分别对应着苏联、世界以及中国在这一级别的最高纪录。陈镜开先是成功举起125公斤,随后直接挑战133公斤。

陈镜开的第一次挑战失败了,杠铃重重地砸在了体育馆的地上,现场一片寂静。

在第三次登场的时候,他看着身前象征着世界纪录的杠铃,凝神下蹲,然后吸气、提铃、起立,杠铃应声而起。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裁判的三盏灯依次亮起,现场山呼海啸。

这不仅刷新了举重最轻级的世界纪录,同时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在周进强看来,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是上世纪50年代,正是我国百废待兴的时候,陈镜开的惊天一举,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向上的力量。

陈镜开这一举天下闻名,同时也让家乡东莞石龙扬眉吐气。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于是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这是旅法女作家钟丽思对当时东莞情景的描写。

紧随陈镜开之后,石龙人陈满林、叶浩波也站了出来,“石龙三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此后,以赖润明、曾国强和陈伟强为代表,开始在奥运会、亚运会上扬威,其中曾国强还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

当然,在这些举重的明星中,最为耀眼的还是“陈氏三杰”——陈镜开、陈满林、陈伟强。一副杠铃,一家三人,破15次世界纪录,震惊了世界。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举重队5个队员中有3个是石龙人,并取得了两金一银的成绩。1987年广州全运会,广东举重队有一半是石龙籍运动员,且这些人都是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

石龙举重以陈镜开为起点,数十年来,从石龙镇走出了1000多名举重健儿,在国内外举重赛场上各领风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成了不可复制的辉煌。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曾有人形容石龙是以“一个小镇对抗整个世界”,这是对“举重之乡”的褒奖。

距离石龙镇人民广场的不远处,是中山公园。

公园西南面的“举重之乡”塑像,记录着那段辉煌岁月。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这座塑像高4米,主体是一个手捧鲜花、张臂欢呼的举重运动员形象,脚下放着一副硕大的杠铃,雕塑底座上刻有“举重之乡”的铭文,是国家体委前副主任荣高棠亲笔题写。

这座塑像是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同时也激励着后人奋进。

近年来,虽然石龙的举重成绩已经不复当年耀眼,但仍有不少好苗子在这一举重“圣地”挥汗如雨,追随先辈的步伐。石龙对于中国举重的意义,得到举重界的认可。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2011年,石龙镇获得中国举重协会批复,同意该镇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以之作为“中国力量”的见证。

为什么在东莞石龙建设这一展馆?周进强表示,60多年来在陈镜开为代表的中国举重人的引领下,我国举重运动员一代又一代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迄今为止,已经打破了1000多项世界纪录,获得了1000多个世界冠军。

“所以说,中国举重博物馆落户东莞石龙应该说‘正逢其地’”。他说。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去年,石龙镇继续推动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并正式启动中国举重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这一年,东莞的有关领导及部门,与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保持紧密的联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专家组在会议中达成一个共识: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这是向全世界展现文化形象、文化实力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充分展示中国乃至世界举重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现举重这项运动的辉煌成就,对弘扬举重精神、激发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博物馆选址石龙镇旧体校,这是石龙举重冠军培养和诞生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举重博物馆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及历史信息,结合现代博物馆功能需求,打造出举重文化发展和教育新场所。

石龙镇主要领导也表达了建好博物馆的决心。

开工仪式上石龙镇委书记梁寿如说,博物馆筹建工作开展以来,石龙坚持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陈列大纲编写、建筑设计、文物资料征集等工作。

他表示,石龙将担当好建设主体责任,与各方共同打造体现石龙、体现东莞、体现中国、体现世界的高水平现代化博物馆,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增强举重运动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擦亮作为“国人骄傲”的举重名片,为中国举重、世界举重继续贡献石龙力量。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周进强说,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将成为我们弘扬举重文化、传承举重精神的,以及所有中国举重人的精神家园。

“希望将来中国举重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国举重文化、中国举重人风采,能够吸引全世界举重人都到东莞来,成为他们的朝圣之地。”他说。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据了解,中国举重博物馆现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所长郭谦团队设计,占地1000平方米,整体工程建筑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投资约6000万,计划今年奥运会结束后正式开馆。

中国举重博物馆建成后,将是唯一的国家级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同时这也是东莞的首个国家级体育主题博物馆,这是东莞“品质文化之都”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东莞建设“博物馆之城”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了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2004年,东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建设历史资源、产业配套、民间收藏、休闲消费四类专题博物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已见成效。

目前东莞博物馆建设百花齐放,共建有54座博物馆,规模和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三。东莞已经建立起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

博物馆的建设,对于市民群众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现实感受度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生活体验,也将潜移默化地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中国举重博物馆,为何落户东莞?

当前,东莞正按照“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全力打响岭南文化、莞邑文化、都市文化、湾区文化品牌,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岭南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人文内涵厚实、作用影响广泛的“品质文化之都”。

在接受南方+采访时,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司琪表示,市文广旅体局将全力打造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焕发传统历史文化新活力,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菜篮子”。

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今年的工作规划中,“构建文化设施新格局”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方面,在中心城区要聚焦发力,高标准启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加快展览馆基本陈列更新,推动“三江六岸”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休闲区。

而通过打造充分展现举重成就和举重精神的国家馆、世界馆,将进一步彰显东莞文化软实力,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助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再上新台阶。

【记者】龚名扬 丘想明

【摄影】龚名扬 (部分资料图片除外)

【视频】龚名扬

【策划】靳延明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