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年才能被分解!你的一个小动作,正在影响着大自然

南都周刊
+ 订阅

正确使用的口罩正在为人们提供安心,但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口罩,却藏着不为人知危机。请将废弃口罩扔进垃圾桶,不要随手乱扔。

文 | 史迪西 编辑 | 林意欣

如今,口罩已经成为出行必备。

“口罩一戴,谁也不爱”成了现在出行的标配。毫无疑问,口罩是阻止病毒扩散的一道坚固防线,戴口罩能预防疾病传染,是防御病毒的有效措施。

正确使用的口罩正在为人们提供安心,但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口罩,却藏着不为人知危机:对于大自然来说,随意丢弃的口罩是环境的难以承受之重,更是野生动物难以逃过的劫难。人们大概很难想象,薄薄一片的口罩如果被丢进海洋中需要长达450年的时间才能被分解。前段时间,#口罩沦为野生动物杀手#的话题也悄然出现在微博,引起众多网友以及包括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的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地陆续发现生态圈内潜入了奇怪的东西。英国的泰晤士河中赫然漂着口罩;法国海岸边,口罩像是一个个死亡陷阱,爬进其中的螃蟹就这样被家门口的不速之客围困致死;在马来西亚的山丘上,野生的猴子们扯着口罩上断掉的带子大口咀嚼,丝毫没有意识到这鞋足以让它们窒息;英国东南部的切姆斯福德,有海鸥被口罩带子缠住脚长达一周之久,飞行生存受到严重干扰,被人发现才得以获救;巴西的海岸边,一具企鹅尸体被冲上岸,解剖后发现死因竟然是胃里堵着一只完整的口罩。

薄薄一片口罩,居然可以侵入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向野生动物伸出黑手。我们习以为常的口罩为何具备如此杀伤力,让自然都束手无策?罪魁祸首正是口罩的主要成分——塑料。正是这种成分,让口罩可以漂洋过海,经久不腐,甚至成为野生动物的噩梦。

口罩内潜伏的塑料不可回收、难以分解,流入自然后不仅不会消失,反倒成为环境中顽固的不速之客,成为足以杀死动物的陷阱。连时间和自然都很难削弱塑料的威力,在这样的“怪物”面前,野生动物的命运可想而知。美国一家NGO环保组织“海洋保护”的首席科学家乔治·李奥纳多(George Leonard)感叹:对于海洋生物来说,人们依赖的防护用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麻烦。

口罩单体对自然的危害已经出人意料,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口罩的扩散速度恐怖如斯。习惯了口罩一片、一包的形态之后,只能说用量限制了普通人的想象力。根据联合国援引的数据统计:在2019年,即疫情爆发的前一年,世界范围内的一次性口罩销售额为8亿美元。然而在全球被疫情困扰的2020年,这个数据暴增至1660亿美元。

如果还没有很直观的感受,那么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刊登的数据可谓震撼:哪怕仅仅只有1%的口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那么这1%的口罩数量也将超过1千万只,总重量高达3万-4万公斤。而且,现实中不当处理的废品数量远远不止1%。根据联合国的历史数据测算,75%的疫情相关塑料制品最终会填埋入土或流入海洋,成为难以清除的垃圾。

整个过程或许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快,世界各地已然发现口罩流入海洋。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废弃口罩最终将会流向何方?

随手丢弃废弃口罩的危害

令人不安的是,看似人畜无害的口罩如果处理不当则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在过去的认知中,提起塑料污染,你大概首先会想到饮料瓶或是包装袋。然而一项发表于《公共卫生》期刊的新研究表明,由于疫情影响下口罩用量激增,口罩已然成为塑料污染的一大源头,防护口罩也是塑料微粒污染物的潜在来源。随手丢掉废弃口罩时,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废弃口罩最终还会回到自己的体内。

这不是危言耸听,英国一部高分纪录片《塑料海洋》就曾揭露,处理不当的塑料不仅会成为大自然的噩梦,更会成为人类食物链中的毒瘤。

在这部2016年上线的纪录片中,科学家就已经提到,全球海洋中漂浮着超过5亿块塑料。然而这些塑料不会降解,只会在时间和环境的作用下破碎成微小的塑料微粒。由于塑料微粒表面凹凸不平,极易吸附人类排放在海洋中的化学物质,带上毒性,因此它被科学家们视作让人头疼的污染物。

悲哀的是,塑料微粒已经进入了食物链,鱼虾吃掉塑料微粒,而毒性进一步转移到鱼的肌肉和脂肪中,最终被人类当作美食享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曾经检测印尼市场上贩售的76条食用鱼,结果是四分之一的鱼类体内都发现了塑料碎片,如此高的概率很难让人幸免。

也许你会说,不吃海鲜保平安。但事实更加残酷:不吃鱼可以,可不喝水有人能活下去吗?BBC曾经报道,科学家在对全球9个国家250瓶市售瓶装水进行检测后发现,这些名牌瓶装水内普遍含有塑料微粒。无独有偶,美国一家调查机构Ormedia对全球14个国家的自来水也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发现,居然高达83%的样本中含有塑料微粒。

还记得废弃口罩流入海洋的结局吗?答案是分解成塑料微粒。

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塑料已经悄然潜入了海洋,它们破碎成无孔不入的塑料微粒,无声地渗透进生物链,最终回到了人类的餐桌上。

各国积极采取措施

媒体呼吁人们养成正确丢弃口罩的习惯

看过塑料垃圾的真面目,人类很难再袖手旁观。

然而,不仅仅是口罩,因为实施了隔离政策,外卖包装、网购包装、消毒用品包装等一系列塑料制品的用量也随之水涨船高。光是在新加坡一地,仅仅为期八周的疫情封锁就让塑料垃圾额外增加了1400吨。

放眼全球,疫情让塑料包装的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9092亿美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10126亿美元,平均年增5.5%。面对塑料引发的环境污染,联合国也发出警告: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到2040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数量将会翻上三倍,增加至每年2900万吨。

但好消息是,人类依然还有选择权:如果采取措施,可以降低80%的塑料污染。不过这将需要全世界、全社会的合作。环保政策必须更加完善、商业模型也需要转变以降低塑料产量、更环保的材料研发与使用也迫在眉睫。对于普通人而言,实行垃圾分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口罩引发的环境威胁正在引发广泛关注,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医疗防护用品,口罩难以被回收利用,妥善处理数量庞大的废弃口罩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在国内,为了便于集中处理废弃口罩,不少城市都设置了专用垃圾箱,光是天津一地,最多时就设置了18000多处废弃口罩集中投放点。被丢入垃圾箱后,这些口罩还要经过集中收集,最后通过高温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整个过程不仅安全卫生,焚烧处理中产生的能量还能转化成电能,实现变废为宝,一举两得。同时,媒体也在积极提倡,央视和人民日报都在它的微博上呼吁大家,不要乱丢废弃口罩。

如何正确处理废弃口罩?根据央视给出的指南:

健康人群:将废弃口罩扔进垃圾桶,不要随手乱扔。患有感冒的人群,或者接触过此类患者的人群先用5%的84消毒液按照1:99配比后,喷洒至口罩上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扔到垃圾桶中,或者用密封袋封好后再进行丢弃。疑似感染、隔离观察的人群应将口罩交给医务人员,以便进行特殊处理。

在处理口罩时,应注意:1、尽量不要触碰口罩外侧,以免发生感染。2、在处理完口罩后,需要及时洗手。3、在丢弃口罩前,剪断带子或用墨水、记号笔等打叉标记,以防止非法的回收利用,造成严重污染。

与此同时,法国一家主营纺织品回收的创业公司Plaxtil主要研究如何将纺织品回收加工,制成可降解的“环保塑料”。在看到疫情期间大量废弃口罩污染后他们决定转变方向,转而研究如何回收利用废弃口罩。从2020年6月开始,他们已经从居民中回收10万多只口罩,这些口罩经过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被搅拌粉碎,最终与其它原材料一起被制成防护面罩配件、口罩带延长器、以及免接触开门器等用品,在防疫战斗中再次发光发热。

而相距不远的英国,政府和卫生部门也开始行动起来,试图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正在争取与政府达成合作,寻找安全重复利用口罩的方法,以期降低口罩的消耗量。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些污染问题,还需要世界各国的团结努力。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早已发出呼吁:在与塑料垃圾的抗争中,国际间的贸易政策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国际通用的贸易规则和国际合作则可以高效地减少污染。面对棘手的疫情和环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不言自明。

疫情终会过去,但如果乱丢废弃口罩,就会像一个难以消失的诅咒。在生活中,口罩是提供防护的好帮手,可对于大自然来说,口罩就是不速之客。

位置决定它的结局是善是恶。行动吧起来吧!我们日常一个举手之劳的正确丢弃口罩的小动作,都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