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展览丨绩著边陲——建威将军谢遇奇生平展①

茶山快讯
+ 订阅

今天带大家走进

绩著边陲——建威将军谢遇奇生平展①

了解谢遇奇将军的一生

和他所传承的忠孝文化精神

Foreword

谢遇奇,字慕渔,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卒于民国五年(1916年),享年73岁。谢遇奇一生历晚清、民国两代,活跃在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颇具传奇色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18岁的谢遇奇由广东水师提标步兵“报捐把总衔”,随后考取了武举人、武进士的功名,开启了四十多年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实现了从步兵到将军的蜕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2岁的谢遇奇卸甲归田,仍积极参与地方的发展建设。上马治军则挥师千里,下马安民则福泽乡梓——这是谢遇奇将军一片赤子丹心的真实写照。

少年壮志

谢遇奇,是南社谢氏第十九世祖。其父谢光梓是南社本地有名的乡绅,家有田产、鱼塘、荔枝林,另涉足油坊、糖寮等诸多产业。谢光梓膝下七子,遇奇行三,其相貌英俊、身材魁梧,自幼酷爱习武,少年壮志。

广东天气炎热,谢遇奇习武之后难免大汗淋漓、衣衫尽湿,常以游泳解暑。据乡间传说,谢遇奇少年时常到东门外关帝庙前的陆屋水塘游泳。一日,谢母告知谢光梓有土地神托梦,说遇奇常到陆屋水塘游泳,土地神只得经常帮他看管衣物。谢光梓暗暗称奇,为免扰神,雇人在自家田地里挖了一处水塘供儿子游泳,人称“新塘”。关帝庙、陆屋水塘、新塘至今仍在南社,保存状况良好。

南社村谢氏族人向来重视教育。谢遇奇的叔父建了一间“大书房”,作族中子弟习文讲武之用。父母对谢遇奇从小寄予厚望,延请文武名师施教,其父专门请人为谢遇奇制作举重的石锁,建造马厩养马,还在佛山请铁匠定制了一柄180斤重的关刀,两个各50斤重的铁锤,并添置弓矢等武器,供其习武之用。据谢遇奇后人谢祯祥回忆,20世纪60年代,后人因生活窘迫,不得不将关刀出售,过秤时确有180斤。

谢遇奇自幼谙习水性,精于骑马弓刀等武举科目,为将来顺利加入广东水师、考取功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屋水塘。广东天气炎热,习武后,谢遇奇常到陆屋水塘游泳解暑。

▲民间传说谢遇奇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大榕树下玩上阵杀敌的游戏,自称“榕树大王”。

▲关帝庙。位于南社东门外,是谢遇奇年少时的习武场所。

▲谢遇奇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主屋、书房两部分,总占地面积592平方米。

霜刃初试

成年后,谢遇奇加入了广东水师,最初只是提标步兵。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通过报捐,18岁的武秀才谢遇奇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军阶——把总(秩七品)。同年,谢遇奇赴广州参加咸丰辛酉科的乡试,中第四名武举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22岁的谢遇奇考中清同治乙丑科会试第四十二名武进士。清同治九年(1870年),谢遇奇27岁时,已身居守备之职,秩正五品。

▲【清】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局部)。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清代时作为皇帝阅射和举行殿试武举的场所。

▲同治四年(1865年),谢遇奇考中乙丑科会试第四十二名武进士。

谢父光梓极为重视谢遇奇的教育,斥资为儿子挖造水塘磨炼水性、聘请名师、打造武器,为其加入广东水师、考取功名打下基础。

清代列帝推行捐班以缓解突发性的财政紧张,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朝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国库空虚,开捐班以充实国库。捐班出身的官员同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谢光梓仍为遇奇耗费重金“报捐把总衔”,报捐把总(秩七品)的费用为数百两之巨,而当年京城一户四口的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二、三两而已。

谢父一方面豪掷千金为遇奇捐官,提高仕途起点,另一方面鼓励儿子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霜刃初试的谢遇奇不负父母重望,在科举之途上连战连捷,完成了从“捐班”到“科班”的华丽转身,为传奇的人生开启了序章。

清代武举考试分为一、二、三场。

一、二场比试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

一场考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淘汰。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以考察伏射能力。

▲此图为清代武举的第一场考试——骑射的想象复原图,只有久发三中者才能进入下一场的考试。

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无缘三场考试资格。

▲步射。武举第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者为合格。

▲拿石碾子。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臂力,共包含三项:头项拉硬弓、舞大刀、拿石碾子。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自嘉庆开始,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一百字左右。

本期线上展览分享到这里啦

敬请期待下一期的到来

来源:文化茶山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