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18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中国梦等四个方面。
12集节目分别以“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胜寸心者胜苍穹”“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官避事平生耻”“愿得此身长报国”“一言为重百金轻”“自强不息日日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百花齐放春满园”“不畏浮云遮望眼”“敢教日月换新天”“直挂云帆济沧海”为题,聚焦初心、信仰、忠诚、担当、爱国、诚信、创新、绿色、共享、自信、奋斗、梦想等话题。
今天推出《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四集:为官避事平生耻。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为官避事平生耻。”什么是担当?担当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担当?本期节目将围绕这些主题,对总书记的论述进行阐释。
“为官避事平生耻”
——金•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中,引用了一句古诗:“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古诗是哪位古人作的?这句诗当中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担当精神呢?本期经典释义人——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进行了解读。
本期经典释义人——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
蒙曼教授说,“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诗,出自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所写的《四哀诗·李钦叔》。党员干部就得有担当、敢作为,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揽权不想担责。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说,什么是担当?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担当就是把责任扛在肩上;担当就是把使命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
“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用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典故,叫作“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
蒙曼教授解读说,“疾风识劲草”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于汉朝的史书《东观汉记·王霸传》。后来被反复引用,从一句话就变成两句诗。这两句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的《赠萧瑀》。原文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句话写得非常好,后来广为流传,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版本。如“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心”或者“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其实就是困难的时候顶得上,危险的时候立得住。
本期经典释义人——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担当精神。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黄一兵研究员说,担当精神最显著的本质特征就是敢于斗争;担当精神最根本的实践要求就是要真抓实干。担当和实干是一对孪生兄弟。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
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古文。
蒙曼教授说,这段话出自先秦典籍《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要想担任大事,必须经过方方面面的磨练。第一个方面是意志的磨练,第二个方面是身体的磨练,第三个方面是行动上的磨练。
本期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黄一兵
黄一兵研究员说,怎样才能做到担当呢?首先就要心底无私,心系人民。坚持人民至上,就能够做到敢于担当。其次要做到担当,还要有敢作敢当的魄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江大河里,正是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的担当,才有了大江大河浩浩荡荡的磅礴气概,也才有了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所趋。
来源:央视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