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奔月”稻种,今天播种了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嫦娥五号“奔月”稻种,今天播种了

26日12时,繁花锦簇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下起了淅沥小雨。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抬头看天说,“春雨贵如油。今天湿度、温度都非常合适,正是播种的好时节”

郭涛小心翼翼打开透明塑料盒子,用镊子夹起一粒萌芽稻种,放到装满泥土的蓝色育秧盆里。稻种一一呈网格状排开,种植间隔为1.5厘米。慢直播|奔月水稻种子在广东播种啦!快加入“云种植”

这批稻种,看似普通,实则不凡。

去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搭载了这批稻种。它们完成了一次历时22天21个小时、行程超76万公里的地月往返“旅行”,也成为人类史上飞得最远的稻种。

“此次搭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水稻种子深空搭载的首次突破,属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说,作为国内研究积累最深、科研实力最强的单位之一,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搭载机会,40克、约2000粒稻种被均匀贴放在航天器的内壁上,以求最佳试验效果。

该中心是华农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开展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先后培育出57个水稻新品种,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批稻种,来自哪里?

“与嫦娥五号一同升空的是‘航聚香丝苗’稻种,其父亲、母亲同样来自太空育种。”陈志强揭秘。

它的父亲“华航31号”是空间诱变的产物,是广东的扶贫品种和“网红宝贝”,已在江西、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它的母亲“航恢1508”也是来自太空,它导入了20余个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基因,尤其是有一种香味基因,煮成米饭,香飘十米。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两个优质亲本杂交诞下的‘孩子’非常优秀,有利于稻种取得新突破。我们要努力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陈志强说。

20分钟后,郭涛和6名学生一起,将1500多粒稻种播到了6个育秧盆里。

“一个月后,稻苗将移栽田间;预计6月底可以收获。”郭涛期待地说,预计3年至4年后,这批稻种的“后代”有望通过农业部门审定,成为大规模种植的品种,摆上千家万户餐桌。

释疑:为什么要送水稻种子“上天”?

航天育种的原理并不复杂。因为空间环境具有高真空、微重力、弱磁场及复杂辐射等特点,太空射线中复杂的高能重离子冲击生物细胞,诱导其产生遗传变异,就能获得新的性状。

从1987年开始,我国通过返回式卫星、飞船、高空气球等进行空间诱变育种,1996年开始进入航天育种研究。首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研究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八号”,在2006年9月9日发射升空;去年6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了总数达988件的航天育种样品。

这些回到地球的种子,再经过一系列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获得的新品种往往会具有相对原先品种更加出色的特质,例如抗病害、高产等。种子从太空回来,仅仅是“原料”。最终是否能够种植量产,还要经过数年的培育、筛选、验证等工作。

+点知识 | 万万没想到,我碗里的米饭来自太空

↑↑点击观看《万万没想到,我碗里的米饭来自太空

一大批航天育种研究成果和植物新品种早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像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1996年以来就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等进行了23批次搭载试验,共搭载了水稻、蔬菜、林木、花卉等267份生物材料,其中选育出64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各级审定,先后获得包括两次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等在内的省部级奖励6项。

【文字】吴少敏 钟哲 刘佳荣

【摄影】张梓望

【摄像】徐昊 邓素凡

【剪辑】莫丽婷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