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35岁成门槛,“90后”也有人开始焦虑了?

南方探针
+ 订阅

近日,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的公务员遴选有年龄限制,超过35岁的公务员不能参加“二次择优”的现象。此报道再度将职场年龄歧视问题拉入人们视线。当前,年龄歧视在职场已经成为普遍的潜规则了吗?究竟35岁是不是员工那道不可逾越的年龄之“坎”?来听听广州上班族的看法。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职场人士都认为,类似公务员“择优”设置年龄门口的做法不可接受,是典型的年龄歧视行为,多数人认为不应该把年龄作为职业考核的标准,而应根据个人多方面能力来综合评价。

年龄门槛让部分“90后”提前感受焦虑情绪

“35岁这个门槛是不合理的。”黄玲(化名)认为,35岁的时候工作经验也比年轻人更丰富,想要竞选上升或者评职称应该更有优势才对。在一些网友的评论中,有人表示:“到了35岁以后一般都家庭稳定,是事业心最强,输出最稳定最高效的时候。”到了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公司就这样贸然裁员或者在岗位上设置年龄限制,既不利于公司稳定发展,对年纪大的员工来说是很不利的。

今年41岁的李先生算是跨过了35岁这道坎,他表示,自己工作了这么久,对工作已经没有了激情,每天都在机械地上班,面对中年职业困境的时候还要考虑家庭,为了追求稳定,只能随波逐流。

一些年轻的上班人士说自己还没到35岁就已经开始焦虑了,特别对于女孩子来说,28到30岁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步入家庭,到了这个年纪在职场上已经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如果这个时候社会仍缺少一些正能量的关怀,那么女性会更容易焦虑。

有的人也认为这还是要看个人的职业定位,如果所在的岗位可替代性比较高的话,肯定是会有职业焦虑的,如果你所在的岗位是不容易被替代的,或者本身是公务员等比较稳定的“铁饭碗”,那就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一位受访的男士说自己暂时没有快到中年的职业焦虑,主要原因是所从事的工作比较稳定。

应对年龄歧视:有人提前谋划有人想起退路

当被问到是否考虑过到了35岁时要如何面对这道坎时,30岁的王丹女士告诉记者,30-35岁这个阶段对她而言是很重要的,有了七八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一个更好的职业规划,同时还想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35岁岗位有硬性条件限制,会考虑转入其他工作,从其他方面提高自己。另一位职场女士说,到了35岁在目前的岗位上仍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的话,会考虑回乡发展。

针对年龄歧视问题,有业内专家认为,相比年轻人来说在体力上,一些中年人比年轻人要稍差一些,但工作效率、工作经验、对单位的忠诚度是年轻人比不了的,这些不是可以买来的,也不是短期培养就能实现的。甚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35岁”左右的人在体力、精力、思维等方面依旧处于上升阶段。

有学者曾利用丹麦企业的数据,发现中年员工才是生产效率最高的员工。员工平均年龄在37岁的时候,企业平均生产率达到最优。不只是中年,针对中国的研究指出,在非制造业的中国上市公司中,50岁以上的年长员工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正面影响。

有专家指出,“一刀切”地选择“干部年轻化”“员工年轻化”,对单位来说也未必是好事。面对“35岁了就会‘被优化’‘被离职’的现实”,一些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可以“独当一面”的员工,可能会在35岁到来之前跳槽,这对任何单位来说无疑都是巨大损失。

面对职场年龄歧视,你怎么办? 天天向上,以能力战胜歧视 船到桥头自然直,实在不行就躺倒 不好意思,我有“铁饭碗” 提交

【记者】陈海燕

【实习生】李莉洁 贺勇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