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茂名这些个人和集体,有哪些启发?

南方+ 记者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现场,大会对来自广东茂名的4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具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常委(挂职),中共茂名市茂南区委常委张世雄;化州市中垌镇公居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三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长发(苗族);茂名市高新区七迳镇张屋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主任科员赖国明;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架炮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珠海市公安局拱北口岸分局特警大队行政综合中队三级警长张伟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驻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龙山村扶贫工作队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学习先进,奋楫中流;借鉴经验,勇往开来。

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社会的焦点,借此,南方+回顾总结茂名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提供鲜活案例和活水源头。

挂牌督战,形成合力

三级挂牌督战问实效,高位推进,形成强大攻坚合力。

从省委相关领导多次赴茂名开展实地督战,到省政府相关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坚持每月到茂名开展挂牌督战,上级高度重视,推动茂名脱贫攻坚往深处走、往实处抓。

对此,茂名主动加压,高效推进,成立了挂牌督战指挥部,由茂名市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茂名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副总指挥,下设12个挂牌督战小组,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任组长,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牌督战,县、镇、村和帮扶单位与贫困户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攻坚作战责任。

并且,在省委相关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茂名制定了《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明确了督战范围、内容、分工和具体要求,在省挂牌督战37个镇29个村的基础上,自行加压将2019年未脱贫出列的5个省定贫困村纳入督战范围。

各级以督促战,高效落实。茂名还制定了《茂名市开展脱贫攻坚访贫问效工作方案》,组织单位领导、帮扶责任人、驻村干部结合挂牌督战工作对贫困户、边缘户进行访贫问效,全面掌握脱贫出列的真实性,帮助补齐短板,巩固脱贫成效。全市参与访问干部180050人次,访问贫困户104063户次,边缘户482户次,帮助解决短板弱项1858个。

党建引领,培育致富带头人

三大党建工程强引领,培育村级致富带头人。

茂名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全市选派1678名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125名选调生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选派122名干部挂职脱贫攻坚任务重的镇街等进行基层锻炼。实施“好心菁才300”培养工程,目前已安排9名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

同时,探索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培养机制,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储备培育村级党组织书记3827名。其中,电白区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培养机制以来,选拔376名书记后备干部,目前已有19人当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深化村(社区)干部后备队伍培养机制,培育村级干部后备人才3155名,选拔1268名村(社区)干部后备人才进入“两委”班子,有效改善了村级干部队伍年龄、学历结构。电白区沙琅镇新陂村85后青年蔡胜周拥有华农大本科学历,2020年被选拔为候任村党组织书记后,利用专业知识带领村民试种红色芭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此外,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组建镇(街)青年人才党支部111个,储备培养优秀青年人才9204名,为脱贫攻坚涵养基层人才“蓄水池”。

产业叠加,提升脱贫质量成色

立足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产业规模优势,茂名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四条渠道释放叠加效应,把贫困户深度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推动产业扶贫由“自发带动”向“自觉带动”转变,不断巩固扶贫成效,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

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益贫,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形成“1+1+2+8”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第一批实现建制区、县级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的地级市。“1+1+2+8”农业产业园涉及41个镇(街),入园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0家,带动农户约31.22万户,其中带动贫困户5901户。

茂名通过出台《茂名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奖励办法》,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带贫,解决“小而优”“小而特”农产品提质升级问题。以信宜为例,信宜大力打造“一镇一业”,在19个镇(街道)发展种植百香果3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百香果生产基地。

目前,茂名全市建成专业镇22个,专业村91个,扶持223个村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一定规模的特色扶贫产业基地626个,让贫困户参与、分享富民的产业得到增值收益。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贫。化州市曲径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成500亩番石榴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番石榴3000多亩,带动贫困户29户参与务工和产业发展,增加务工收入和产业收益平均每户1万元……建立起全市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联结一个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或参加一个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带贫机制。

目前,茂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1.6万多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4家(省级以上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87家,均居全省前列。

茂名还打造“万讯模式”助贫,与广州“万讯七子”电商平台合作,建立200多个“致富中心超市”网上商城,销售各类原生态农产品、生猛海鲜、家禽等,广开贫困户产品的销售渠道,并将销售利润的75%返还到贫困村。

稳岗就业,稳定有序脱贫

抓实抓细就业扶贫。去年疫情防控期间,茂名采取“五项”举措,服务茂名外出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引导茂名贫困人员就地就业、外出求职就业。

开展“战疫情——春风行动”“点对点”“一站式”等平安返岗直通车行动,将员工从家门口直送到企业,服务企业和贫困劳动力有序复工。据统计,全市组织省内专车48班次,向珠三角等地区运送贫困劳动力等外出务工人员2406人。

开发公益性岗位,专门用于托底安置未脱贫、就业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如化州市创新推行“护河员+精准扶贫”模式,共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54人负责河道日常巡查管护,不仅补充了基层巡护力量,解决了河道日常管护问题,还促进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2020年,全市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贫困人员1494人。

开展2020届茂名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促进就业创业精准服务,持续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定向提供岗位精准匹配推送,全力做好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市共招用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岗位、“三支一扶”岗位高校毕业生21人,全市已实现就业或升学的贫困大学生224人。

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依托技工院校建设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南粤家政综合培训示范基地,建设2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2个大师工作室,成立全省首家产教融合型的广东省好心家政集团,建立了“一老一幼”团体标准和《月子餐通则》企业标准。

“四进”行动,巩固脱贫成效

通过扶贫产品进市场、进单位、进网络、进专馆 “四进”行动,积极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助力脱贫攻坚。

进市场。举办消费扶贫月和农村展销活动,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举行全省唯一一场消费扶贫活动,现场采购签约金额超过1.58亿元:协助6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参加“广东消费扶贫月活动网上行”、“东西协作扶贫展销会”活动和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参与南方优品社区销售活动。据统计,全市各级举办各类消费扶贫展销活动900多场次。

进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扶贫倡议宣传活动,把消费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成效年度考核内容,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干部职工开办“消费扶贫爱心卡”50132张。引导商会组织和民营企业、青年企业家协会和青年社会组织等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定向采购扶贫对象的产品和服务。据统计,社会组织共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600多万元。

进网络。以“互联网+实体店”的模式,在茂名全市180个省定贫困开设电商服务网点,实现“一村一店”助力贫困地区把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市级以及各区、县级市领导亲自宣传,直播期间共收集到采购商荔枝采购意向6.66万吨;全市建成“双创”基地5个,销售扶贫产品900多吨;建成各类电商服务中心和物流服务站点1700多个。

进专馆。积极开设消费扶贫专馆、专柜、专区,其中在茂名市区设立“贫困地区土特产专营店”3家、“粤桂扶贫协作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专馆”1家;电白区在万达广场设立“消费扶贫展销馆”并开展为期三天的“千企参与,万人同行”展销活动,采购商与生产企业签订供销协议金额8680万元。

落实“四个不摘”,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继续做好动态监测防返贫。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进行跟踪监测,继续把握好识别标准,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帮扶“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两类监测人群,把帮扶措施想在先、做在前,确保在脱贫攻坚期内,扶贫政策不变、扶贫力度不减、扶贫工作队不撤,牢牢守住不发生返贫底线。

继续大力推进产业帮扶。立足茂名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适合茂名农村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带脱贫、促增收的作用,让更多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讲好“茂名脱贫故事”。加强宣传总结,积极传播脱贫攻坚正能量,重点从脱贫攻坚理论、脱贫攻坚成效、脱贫攻坚案例等方面进行总结、宣传,创新形式讲好我市脱贫攻坚故事,力争出典型、推精品,积极打造茂名脱贫攻坚的正面形象。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着力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风貌,推动乡村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杨金凤

【通讯员】李新华


编辑 闵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