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去行政化”改革,惠州水务集团将推动所属企业上市

南方+ 记者

“力争5年时间,打造出总资产规模超600亿元的水务环境综合运营企业,力争推动一家具备条件的所属企业上市。”日前,在惠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工作部署大会上,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文正表示,集团将抓住供排污一体化和国企改革的双重机遇,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出企业良性发展新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

形成“一龙治水”新格局

2月4日,惠东县稔平半岛供水工程及配套水厂正式全面通水,其标志着稔平半岛将彻底告别长期缺水的困境,是惠州水务集团供水保障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也是惠州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

回顾“十三五”,惠州在全国率先探索供排污一体化改革,从根源上、体制上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2018年9月,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惠州市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方案》,吹响发力供排污一体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军号角。

自改革启动以来,惠州水务集团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类分批的原则,逐步与相关部门对接,开展涉水事务性工作的交接,将此前分散在水利、市政园林事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的管水职能归集,有效克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从“九龙治水”逐渐转变形成“一龙治水”新格局。

随着改革的深入,惠州水务集团在民生项目建设、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中也不断取得了新进展。

在项目建设方面,过去一年,除稔平半岛供水工程全线通水外,水务集团还着力推动金山新城项目建设全面铺开,推动东江引水工程(一期)、惠东大岭水厂二期、小金河大道供水管道、潼湖生态智慧区科技小镇等项目建设落地,推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项目前期工作等,为全市相关战略平台夯实供水保障基础。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水务集团打破传统的沿河截污做法,按照溯源整治的原则将治理措施延伸上岸,实现正本清源,并通过强化外部协调联动、内部动态督导等手段,解决了多项重点、难点工作,切实推动河涌水质提升等各项攻坚任务落地。

截至目前,惠州14条河涌(含黑臭水体)水质显著改善,其中,11条河涌水质达地表V类水,5条黑臭水体全部通过国考验收,污水设施建设任务超额完成,排口销号任务按期完成。

打造智能水务

构建全市“供水一张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惠州水务集团加快发展、深化供排污一体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惠州市水务集团总经理魏兴扬表示,集团将按照“充分授权、加强监管、激发活力、提质增效”的思路,以市场化运作提供水务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战略基点,全面实施供排污一体化运营管理,为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方面,要对全市开展原水、自来水、污水、排水、防洪排涝等涉水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城乡的水务规划体系;另一方面,要拓展水务环保产业链和全面升级智慧水务,提升产业含绿量和含金量,更好的服务民生环境。”魏兴扬说。

据悉,信息化建设将是水务集团未来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该集团将对未来5年信息化发展方向及实施规划等内容具体规划,着力推动数字市政项目建设,初步实现水环境实时监测、排水精细化与常态化管理及惠城中心区内涝综合应急指挥调度目标,建设形成“供水一张网”,实现供水业务数据可视化,业务协同化、统一化管理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务集团工作部署大会上,惠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对经营层及所属单位签订了授权书。

“我们将继续紧抓去行政化改革,并通过‘瘦身健体’释放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张文正说,针对集团仍存在的部门职责交叉、责任不明、效能低下等问题,将以专项行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强化职能重组,加大授权放权,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刀,全面厘清供排污一体化改革推进过程中痛点、难点,高质高效完成国企改革任务。

【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邓芷雅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