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肛肠外科工作十余载,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肛肠科主任颜景颖自称“特殊的掏粪工”,却被病友戏称为“痔一刀”。
作院中年轻的学科负责人之一,颜景颖于2015年临危受命创立肛肠科以来,带领其团队成为医院发展最快的科室之一,且临床、科教两不误,先后主持了6项研究课题,其中1项为省部级课题,提升了辖区的肛肠科专科科研水平,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科室”。
立志从医,成“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
颜景颖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自小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敬佩感。“用自己的技术帮人解除病痛,像父亲一样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是颜景颖从医的初衷。
在求学期间,颜景颖白天实践,晚上夜读。一边训练外科医生的动手能力,一边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力求成为一名好医生。
2008年,颜景颖毕业后来到深圳,被医院安排到肛肠科工作,这是临床中最脏、最累,还不太好听的专科,但“十人九痔”,群众发病率太高,他依然选择坚持下去。人手不足,一个月不休息是常态,白天收病人、做手术、写病历,晚上准备科室要申报区重点学科、市中医特色专科的各种资料……颜景颖废寝忘,虽然很累,但内心却因奋斗而快乐。以致于同事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鸡血颜”。
天道酬勤,颜景颖的专业水平快速成长,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他很快成为科室业务骨干。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原龙岗区中医院)招聘肛肠科负责人。当时,该院开业还不到三年,配套设施还没完善,周边居民也较少,曾有医生来工作过一段时候就离去。
了解情况后,颜景颖陷入了沉思。“跳槽,意味着放弃原单位的编制、跳出自己的舒适区重新出发。而当时孩子出生还不到半岁,家庭重担,再肩负上一个科室的命运,是否可以胜任?”考虑再三后,颜景颖决定迎难而上。
2015年8月,龙岗区中医院肛肠科按下了“重启”键。“我现在还记得出诊时接待的第一个病人,小心谨慎、关怀备至的全方位服务,还有他离开时我笑僵的脸。”颜景颖笑着回忆。
如今,颜景颖带领的肛肠科科室已有6名医生、1名中医治疗师,研究生学历占71.4%,专业职称人员梯队完善,技术成熟、设备先进,中医特色鲜明,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科室。2019年服务群众门诊量8000多人次、住院病人1100多人次,收获患者感谢锦旗共十多面,开科5年多来从未发生医疗事故。在科研教学上,先后主持了6项课题,其中目前在研的部级课题1项。2020年,颜景颖成为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临床导师,开始联合培养硕士。
医者仁心,常年坚持上门送健康服务
除了医生,颜景颖还是一名深圳义工和具有专业资格证的社工。2009年底,他加入宝安义工联,多次被评为优秀义工。到龙岗工作后,他又学以致用,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团队经常主动深入社区、企业及机关单位开展义诊、健康讲座、急救培训、传授中医养生功法等。
2019年,颜景颖与龙岗区布吉街道某大型社区签合作协议,其团队成为深圳市首个在社区长期驻点开展健康公益活动的肛肠专科团队。同时,常年对特殊的人群进行特别关怀,例如对出租车及公交车司机免费体检、送药,对老年人免费体检增加直肠癌筛查项目,对老师开展职业病防护义诊等。
“不是在医院上班,就是在去送健康的路上”,在龙岗区、坪山区及大鹏区,大部分街道都留下了颜景颖团队活跃的身影,足迹遍布深圳几乎三分之一的土地!此外,他们还主动去广播电台、深圳市图书馆讲养生保健知识,自己开发微信公众号做医学科普……今年十月,颜景颖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新媒体科学传播专家。
在颜景颖的带领下,近5年来,他所在的肛肠科共开展各类健康活动100余场,行程2000多公里,直接服务群众3000多人次,发放各种健康资料2500多份……从治病走向防病,只是为了让群众知道肛肠科常见疾病防治知识及中医养生保健方法,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造福一方百姓,守住“后门”。努力践行“微笑服务、精准诊疗”,2021年,颜景颖仍将带领团队继续奋斗。
【撰文】金永胜
【摄影】朱洪波
【统筹】张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