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长假或小长假或周末,无论是早春还是酷暑还是秋高气爽,牌坊街都可能成为“排访街”。潮州,肯定有着值得热闹或吸引人的地方;不然,怎么连续几个春节,都能摘取全国“最拥堵”城市桂冠。
潮州人爱赶热闹。其实,每个地方都一样。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一圈、两圈、三圈,很快就扎堆起来。但牌坊街,通常是留给外地来的游客“赶集”,潮州人特别镇定。尤其在夏、秋两季,每到城里点亮万家灯火,市区里的居民,更多奔“野外”的北堤纳凉而来。
沿潮州西湖边环城路朝韩江方向走,直达陈厝楼道口,便可步入北堤区。从道口处,到竹竿山脚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全长约2.2千米。北堤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北堤已经不再单一担负防洪的重任,更成为一道可观可赏,可把自己置身其中的风景线。
老摄影家洪钟在2019年举办的个人摄影展中,展出一组20世纪70年代末拍自北堤的老照片,22帧。有旭日东升时辽阔的江面,江面上的渡船、沙船,迎水坡上高高的木棉,堤上牧牛、晨练、晚归,把鹅赶向水里,更有牵着猪到溪边洗澡……当时的情景黑白且模糊,40年的变化,就是让眼前的一切色彩斑斓而高清。
如今,走在北堤上,可见迎水一侧的绿化景观带,依次是花圃式的迎水坡,下面是两旁绿树成荫的水泥路,再过去是一条回廊式的塑木栈道。走在栈道上,就已经到达母亲河韩江水的边缘,有些地方甚至触水可及。堤顶上,由步道砖铺设成的步行绿道,210支三米高的玉兰灯和景观灯交错设置,齐整划一。
几乎每一个踏上北堤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到建于堤顶上的祭鳄亭。当年韩愈被贬到达潮州后,了解到民众最大的疾苦便是“皆口恶溪有鳄鱼食民物产,民是以穷”。遂写了一篇《鳄鱼文》,让部属杀了一猪一羊,到北堤中段鳄鱼经常出现的地方,点上香烛,宣读祭文,限期鳄鱼徙归大海。相传,当日拜祭了鳄鱼,晚上恶溪(今韩江意溪段)骤起暴风雨,雷鸣电闪。数日后,溪水尽退,鳄鱼不得不迁徙去大海。祭鳄处,正是古时往来韩江渡船的西岸渡口,宋以后,潮人崇祀韩愈,把秋风送帆的特有景色名为“鳄渡秋风”,遂成潮州大八景之一。
事实上,唐代韩愈祭鳄之后,潮州的鳄鱼并没有真的绝迹。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陈尧佐被贬任潮州通判,恶溪上又出现了鳄患,遂令百名勇士用马尾棕打了绳索,再织成捕网,把鳄鱼捕捉。陈尧佐叫人把鳄鱼抬到街市中,自己写了一篇《戮鳄鱼文》,宣布了恶鳄的罪状后,把鳄鱼当众杀死。陈尧佐杀鳄鱼没有韩愈“祭鳄鱼”那么出名,却是史上真真正正除了鳄鱼的人。潮人没有忘记他,设了“三王公庙”祭祀陈尧佐,称其为“护灵王公”。
重修的祭鳄亭,整座用花岗岩石建造,四柱四角双重檐,分两级层台,上亭下台,四周有石栏环护回廊栏杆。亭内设祭鳄台,题书“鳄渡秋风”“祭鳄台”匾额;面江两柱联曰:“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背江两柱联为:“溪石何尝恶;江山喜姓韩”。亭中有一石鳄鱼,脊背上被一块大石碑“镇”住,碑正面刻韩愈《祭鳄鱼文》全文,背面刻《鳄渡亭碑记》。
北堤的背水坡下面是防汛通道,全长2.3公里,路宽20米,与古城区里那一段的标配不同,黑底化4车道城市次干路标准;路面平坦宽敞,交通标线清晰醒目,道路两侧配置人行道和绿化带,安装180多盏LED路灯。居住在附近的群众无不感叹:防汛路的变化最大。以前这里崎岖不平,连行人都不方便,别说是行车。
在北堤内,世世代代一直与北堤相斯相守的这座村庄,就是北关。防汛路西侧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及其配套的有6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占地面积达50多亩,这一片是北关村原来的菜园地。紧挨着集散服务中心办公楼,是北关村2018年新开辟的党建广场,约2亩地,1300多平方米。直接以“党建”命名的广场,很少听到,可见北关村支部把党的建设,落实到具具体体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行动中。事实如此,党建广场北端建一个舞台,村民们不但可以到广场休闲活动,还能经常观赏到电影放映、村锣鼓队或各级文艺队伍送戏下乡的演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北关村由埠头尾、田中园,以及老土地、新土地等自然村组成。北关一直处在古城区的边缘,新城区一直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过去,只有居住在太平路(牌坊街)附近的,才算是“城内人”。有老人说,过去从城内去北关,走到西湖边已经是人迹稀少;再过去,就能听到凄厉的“猪嚎”,因为,老潮州唯一的一家屠宰场就在“老土地”,在“内河”边上。
在城北这一处,历史上有过韩江洪水冲垮堤岸,冲出一条河流,成为韩江的支流,“绵亘十余里”(《方舆纪要》);到了唐代筑了北堤,这条支流才与韩江切断,成了宽阔长形的大湖。后来,经过历代的治理和土地改造,到20世纪70年代,还存在两个“湖”,以白桥为分界线,靠北堤一侧比较小的一个叫“内河”;另一个比较大的称为“城壕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湖。
在潮州西湖北面的这片土地,就是北关村。北关村中的田中园自然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村落在现在金山大桥西端。
潮州金山大桥,是潮州境内韩江上继广济桥、潮州韩江大桥后的第三座跨江桥梁。1989年4月韩江大桥建成后,往来的车辆逐年攀升,达到超负荷状态;为发展旅游业的需要,2003年10月湘子桥封桥修复为启闭式仿古浮桥,更令韩江大桥车流剧增,民众对建一座新桥缓解潮州交通压力的要求日益迫切。2004年7月31日,韩江“北桥”动工建设,工程实际投资4.6亿元。2007年2月14日,历经24个月施工的潮州韩江北桥顺利试通车,6月8日正式命名为潮州金山大桥。
金山大桥的建成,几乎改变了整个北关村的格局和面貌。以前,从北门头到埠头尾,一条只有五六米宽(狭窄处不到四米)约2千米长的土路,从南向北贯穿整个北关村,是村里唯一的一条主干道。因为实在太小,村里人不好意思称之为“路”,叫它“北大巷”。
提起北关,许多潮州人就会脱口而出:浸水芥蓝。通常的理解,“浸水芥蓝”应该是北关村的品牌特产。但是,如果在北关村,问起“浸水芥蓝”的由来,老一辈的北关人,脸上会露出几分尴尬。
农历二月初九,是北关人的“老爷日”,举行游神赛会。本是春水雨涝季节,许多时候也是凑巧,每年二月初九前后几天,通常都会下雨;有时候前几天没有、后几天也没有,偏偏在这一天就要下一阵雨,大家都说是天意,很圣很灵验。芥蓝菜是北关村主要的农产品,尤其在过去“纯农”生产模式中,芥蓝菜的种植应市,成为北关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每逢二月初九“劳热”,亲朋好友奔北关而来,进入北关,一路上看到田园里的芥蓝菜都因为下雨,排涝渠道不畅通而浸泡在水里。其实,在贫穷的年代,即使是游神赛会这样喜庆的日子,也没有很多大鱼大肉可以招待客人,芥蓝菜是自家产的,当然成为席上的“主菜”。那时候,村里的武当宫前面就是田园,做木偶或皮影戏时台子也是搭在田地上,甚至看戏的人,脚都泡在水里。
如今,再到“老爷日”,各大“神前”热闹非凡,村里组织锣鼓队游行,潮剧唱大戏,木偶戏表演,点爆竹、放烟火等,来的客人,鱼肉吃腻了,倒是想着有那么一大盘“绿油油”的芥蓝,才能尽情尽兴。
其实,北关是一个有很多宝藏的村庄。打开第一张“藏宝图”,上面会标注出10余座古窑遗址,包括田中园、翁片山、北堤头、竹竿山、象鼻山等。
唐代的潮州青瓷已远销泰国,北宋的笔架山窑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明清时期潮州窑口生产的青釉瓷和青花瓷在东南亚一带存量较大,这些器物至今还出现于当地的家庭、民俗馆和古玩店中。近代,在下南洋风潮中,潮人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大力发展陶瓷业,陶瓷生产技艺得到广泛传播,并一直传承到当代。目前,新马泰的潮人陶瓷企业已成为所在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1954年5月10日,在田中园村一带的古窑址,出土唐宋完整瓷器40件、瓷片4筐、唐压锤2片,瓷器中刻有皇祐、治平等年号。窑灶有马蹄形窑和龙窑两种,马蹄形窑灶用耐火土夯筑而成,极为坚硬,为唐代窑址。北堤头唐代窑灶开始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这种装烧技术当时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属于领先水平。出土遗物中除了半陶瓷器,还有建筑材料和窑具。龙窑形制与潮州笔架山窑大致相同,均属宋窑址。北关古窑遗址于1987年被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北关唐代窑”也被标记为“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北关村里还有一处很出名的“古迹”,就是明镜古寺。该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供奉佛教“华严三圣”,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和其他传统节日,村民举行祭祀活动。明镜寺历史上是潮州开元镇国禅寺僧人“农禅并重”的基地,也曾经“消失”过,就是“破四旧”的年代,被改为村办企业竹器社的生产场所。北关村在竹竿山面临韩江处有一个龙空农场,农场的山地上种植了许多竹子,成为竹器社制作竹筐、竹箩等竹制品的原材料。后来落实政策,竹器社停办,明镜寺也“复原”。1995年重修,1997年完工。重修后明镜寺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17平方米,为具有古代风貌、岭南风格的园林式佛教建筑群。正座大雄宝殿供奉“华严三圣”,后座为三层楼藏经阁。寺内存有《重修明镜寺》碑刻。
潮汕铁路意溪站——想当然就在意溪境内,其实不然。这地方历史上曾属意溪区域,而现在的位置是:隔着韩江,在意溪对岸的城西街道北关村里。潮汕铁路于1904年由南洋侨商张煜南、张鸿南呈请开建,于1906年正式营业,南起汕头埠,北迄潮州府城,后来又加筑了意溪支线,设意溪站,铁路全长达42公里,意溪站是其中最小的一个。潮汕铁路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破坏、拆毁。其他几个火车站被夷为平地或另作他用,意溪站侥幸得以保留,却成为一处“遗迹”。如今遗迹还在,就在竹竿山山脚下,市自来水公司韩江取水口附近,一幢骑楼式双层建筑,作为整个潮汕铁路历史仅存的唯一一处见证物,被列入“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为了保存好这一历史遗迹,以及遗迹中的历史文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计划在原址建立“潮汕铁路意溪站纪念馆”,预征北关村及部队用地近30亩,不久的将来,这段历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将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眼前,我们看到的北关,金山大桥引桥及延伸的北景路两侧,以及北美路、北园路等主村道两边,有很多商铺,给人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
事实上,在北景路的北面、华丽的商铺后面,仍是大片的旧村落。这是北关村“难以启齿”的一面,也是北关村“蓄势待发”的一面,这一面很快就会成为往事。对北关村这片有430多亩的旧村落,2013年开始申请改造,2019年5月得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复,现在已经登上政府平台,寻找合作伙伴,预计今年可以启动。计划投入1000亿人民币的改造项目,工程完成后,这里就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除了商住楼、商业街、市场,还会配套学校、文体活动、小公园等设施。
突然就想到,诗人卞之琳先生1935年写下的《断章》里被广泛引用的两行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未来的一个夜晚,有人站在北关新区的高楼上,俯瞰金山大桥和由近及远的韩江江景;北堤上,或站在更远处的人,却可以望见这一片万家灯火,以及灯火之上的闪烁繁星。
作者:黄昏
来源:湘桥区文联
编辑:湘桥区委网信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