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丨红墙书声朗朗,这份穿越百年的农讲所“课程表”请收好

南方+ 记者

本文收录于专辑#百个红色遗址蹲点#

image.png

广州中山四路两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安静地坐落其间:红墙黄瓦、殿檐斗拱、泮池拱桥……

 油画作品《毛泽东在讲课》以毛泽东在农讲所授课为主题

油画作品《毛泽东在讲课》以毛泽东在农讲所授课为主题

95年前,毛泽东在这里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如同黑夜里燃起的一把火,全国有志青年纷至沓来,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堪称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培养出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他们前赴后继,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

农讲所第一展厅内景

1953年,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农讲所”)落成,曾任教员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纪念馆题名。

时光虽逝,走进农讲所的棂星门,人们依然可以再次回到历史原点,走进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

 “文武兼修”农讲所,挥斥方遒看英雄

羊城二月温暖的空气里,火红的木棉花已然傲立枝头。“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棂星门外高悬的十六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黄广宇指引小南进入展厅,根据资料复原的课桌、书架、床铺,简朴整齐如昨,时光仿佛不曾从这里流淌。

宿舍场景根据学员回忆复原

宿舍场景根据学员回忆复原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毛泽东当年铿锵有力的论断,回响依然掷地有声,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适应农运发展的需要,在彭湃等共产党员积极倡议和推动下,以“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为宗旨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办。

农讲所创办人之一彭湃;他在海陆丰的农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催生了农讲所

农讲所创办人之一彭湃;他在海陆丰的农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催生了农讲所

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共举办过六届。“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第六届农讲所扩大了招生的人数和范围,成为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届。”黄广宇说。

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纷至沓来,所址也迁进了占地宽广的番禺学宫。农讲所将大成门间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正后方的大成殿和崇圣殿,分别用作学员们的课堂和膳堂。周恩来、彭湃、萧楚女、恽代英等都曾在此留下挥斥方遒的风姿。朗朗书声仿佛还在大成殿里回荡。

大成殿(农讲所课堂)

大成殿(农讲所课堂)

当年的课表显示,第六届农讲所课程有25门之多,内容涵盖农民问题的革命理论、中外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等。毛泽东负责《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等三门课程。而军事训练几乎占到了总课时的三成。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农讲所教学的一大特色。学员们先后到韶关曲江县农会、海丰等地实习调研,还旁听了广东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同时,农讲所按不同省、区将学员组成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对36个项目展开深入调查。

《农民问题丛刊》副本

《农民问题丛刊》副本

后来,这些调查材料被编进《农民问题丛刊》,在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介绍农运经验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问题丛刊》也成为农讲所沉甸甸的“镇馆之宝”。

90年风雨洗礼,红色传家宝“回家”了

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了8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学员们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掀起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

“他们参照广州农讲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全国各地开办各种农讲所、农训班或农军学校,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人才储备。广州农讲所也因此赢得‘中国农讲所的母校’的美誉。”黄广宇补充道。

农讲所学员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将近四分之一学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韦拔群、黄学增、毛泽民、韩永禄等200多个不朽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伟业的丰碑上。

谭作舟像

谭作舟像

为寻求革命真理,第五届农讲所学员谭作舟只身负笈广州。从农讲所毕业后,他在家乡阳江建立了当地最早的农会。1927年,谭作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次年英勇就义,年仅26岁。

农讲所第二展厅里,陈列着谭作舟狱中写给五弟的家书。斑斑笔迹里,记者依然能读到这位年轻革命者的心声。“我既至于此,惟有乐天知命而已耳。”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溢于言表。

“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余今日之死,适足为异世之光。望你继吾志愿,余死无憾矣!”谭作舟侄子谭中岳,轻轻念诵着家书。

从戎40余年的谭中岳

从戎40余年的谭中岳

高中毕业后,谭中岳投笔从戎。在同年入伍的战友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一个被提干……部队里成长的每一个脚印,他都归功于谭作舟烈士这座“人生灯塔”的指引和鞭策。

谭作舟的家国情怀,依然在家族中无声地传承着。像谭中岳这样应征入伍的后人就有20多名,其中4人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继承先烈遗志的最好行动,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谭中岳说,自己从未要求过孩子当兵,但融化在家族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早已成为他们的默契。

20世纪20年代谭作舟使用的漆皮箱

20世纪20年代谭作舟使用的漆皮箱

谭作舟侄子谭中武向记者展示一只家传的漆皮箱,经过9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完好如初。皮箱里藏着35件(套)文物,包括谭作舟烈士在农讲所学习期间的生活照以及他和彭湃的照片。

“这只漆皮箱父亲珍藏了72年,现在我送它们‘回家’了。”2019年,谭中武将皮箱里的物件无偿捐赠给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从“小家”回到了“大家”,红色“传家宝”也由此得到社会的共同传承。

公交车上,重温街巷中的红色记忆

随着建党百年临近,农讲所的红色文化活动更加热闹起来。重温“星火燎原”峥嵘往事的同时,时代风采也在农讲所翻开了新篇。

去年底,红色文化品牌《红讲台》在农讲所正式上线。彭湃孙女彭伊娜、阮啸仙孙子阮钦彤、杨殷曾孙崔淑敏、杨匏安孙子杨峻、谭作舟侄孙谭士锋齐聚一堂,将家族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红色研学小课堂

红色研学小课堂

“爷爷没给后人留下一元钱、一片瓦、一件物,他留下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忠诚于信仰和理想,奉献于国家和人民。”在彭伊娜看来,责任、人民、国家是彭湃家风的关键词:“从媒体人到省政协委员,我也一直牢记着这六个字。”

澎湃不息的时代之声在云端传诵。“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文化讲堂”等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文化活动的举办,也为农讲所“圈”来越来越多的“粉丝”。据统计,农讲所每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

讲解员伍嘉希在“红色公交”为市民解读红色地标

讲解员伍嘉希在“红色公交”为市民解读红色地标

去年,农讲所与广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红色公交”文化品牌线路,将中共三大会址、烈士陵园、农讲所、广州解放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串珠成线。农讲所派出优秀讲解员随车出发,带乘客领略羊城厚重的红色底蕴。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90后讲解员伍嘉希便是其中的一员。2018年,伍嘉希代表广东志愿者组选手参加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获得“优秀讲解员”的殊荣。

戳视频,一起看“优秀讲解员”伍嘉希的风采↓

红色公交

如今,“红色公交”成为伍嘉希流动的新讲台,她也乐意尝试新事物的挑战:“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从车窗里读懂一座‘红色广州’,是我最有获得感的事情。”

黄广宇期待,“红色公交”能让更多人了解农讲所的历史,从而将红色文化更好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之中。

image.png

点击聆听”红色领读者”讲述农讲所历史故事


【策划】 谢思佳 孙国英 陈韩晖

【统筹】 卢轶 毕嘉琪 周人果 王聪

【记者】 杨逸 孙国英  实习生 陈熙 孙羽嘉

【视频脚本】 毕嘉琪

【剪辑】 何志豪

【摄影】 吴明

【海报设计】甘展平 张瑞威 刘子葵

通讯员 柯楚彬 谈蕴哲



编辑 杨逸
校对 蓝淑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