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0年,汕尾地区生产总值达1123.81亿元,同期广东省GDP为110761亿元,可得汕尾GDP占全省GDP的1.01%。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十年来的数据曲线显示,经过2017和2018年的低谷后,目前汕尾GDP在全省的占比呈明显U形回升趋势。对此有专家指出,考虑到交通、区位和产业等布局,汕尾的未来发展态势良好。
近十年汕尾GDP占广东GDP数据曲线图。
过去10年,汕尾GDP占全省比重在1%左右
过去的10年,对广东来说,是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对汕尾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10年。
汕尾市GDP从2011年的550.16亿元一路上涨,2019年,以1080.3亿元踏入“千亿俱乐部”的门槛。2020年,汕尾GDP增长4.6%,达到1123.81亿元。
和以往相比,汕尾的GDP总量在持续增长。那么,站在全省的角度,汕尾的地位和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经济首位度”是度量城市发展属性的参数,一般是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第一大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而在商业领域,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经常会用到市场占有率。借鉴这两个概念,汕尾GDP占全省的比重这一数据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在过去10年中,汕尾GDP占全省的比重最高点出现在2013年,为1.080%,最低点出现在2017年和2018年两年,为0.946%。总体上看,汕尾GDP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1%左右。
汕尾市统计局综合核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汕尾GDP在全省的比重保持相对的稳定,2011年至2013年汕尾GDP在全省的比重从1.044%上升到1.080%,但总体变化较小,“比重增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1%到2%的跨越需要基数翻一番。”
低点和高点年份都发生了什么?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称:过去10年曲线变化体现出周期性,曲线上升意味着本年汕尾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反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针对2013年之后的下降趋势,陈鸿宇分析:主要是因为交通的短板、产业园区平台的短板,城区作为发展中心的短板,束缚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实施。为了补齐短板,使园区提质增效,城区扩容提质,汕尾暂时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延长周期。2015至2016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处于新城建设的初创阶段,汕尾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项目颇有成效,交通条件、市容市貌、营商环境,重大产业园区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短板成功变为潜力板。汕尾这几年发展缓慢,正是抓住发展间隙调整结构,补足交通短板,补足基础设施建设,为以后加速发展作准备的;如果不补短板,保持高速冲刺,反而失去了后劲。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认为2017年是个重要的时点,2013年至2017年,汕尾GDP在全省的比重大体呈下降趋势,同时期如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增量大,汕尾GDP相对比重逐年降低。
2017年之后,汕尾GDP在全省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趋势。胡刚分析有三点原因:一是加强合作方面,汕尾充分利用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接融入深圳的“窗口”,建立与深汕特别合作区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协同联动发展。借势借力主动承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带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建设交通方面,汕尾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坚持高位谋划、高质推进,优化调整交通规划,加大交通建设投资力度,不断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推动汕尾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三是升级新兴产业方面,汕尾打造数字经济,在旅游业受疫情严重打击之下,汕尾借势而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同类城市如浙江的杭州、四川的成都和贵州的贵阳,都是依靠高新技术或大数据为经济添砖加瓦,发展局势蒸蒸日上。
汕尾GDP占全省的比重正在“U形回升”
从2016年的1.041%到2020年的1.014%,汕尾GDP占全省的比重呈现了“U形回升”趋势。
对此,胡刚表示:“汕尾的未来发展态势良好,首先汕尾地处沿海,资源丰厚,有优良的港口,相比上海、宁波和湛江等地区,以往的汕尾没有好的铁路枢纽,现在交通将逐步完善,连接东南西北,带动旅游发展,港口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将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加快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汕尾经济发展将势不可挡。”
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也十分看好未来汕尾经济环境:“汕尾的发展注重全面协调和全方位布局,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十四五’新时期实现新格局作了很好的铺垫。”
陈鸿宇分析,在2020年末,珠三角九市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之后粤东和粤北GDP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下降,现在又有了回升,在粤东和粤北地区,汕尾有希望成为一匹出人意料的黑马。
不过陈鸿宇也说:“不能简单地说曲线上升就是前景好了,也不能说下降就是衰败,影响GDP增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原来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交通地理区位,国际、国内重大政策调整等因素。”
【撰文】彭骏 郭杨阳 南小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