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8日,开工首日,逢24节气之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时节,乍暖还寒,春雨霏霏。
南国春到,总是和着雨的脚步而来。
在那丝丝缕缕的飘拂中,渐次绿了杨柳,红了杜鹃花。
岭南的春雨,不仅有“沾衣不湿杏花雨”的缠绵,还有“昨夜雨疏风骤”的斜横,不知不觉间,“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让人平添了几分“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的闲情逸致。
春天里若是少了雨,便是少了许多的情趣。
骏马秋风塞北。塞外江北,春天的脚步总是匆匆,春雨极少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悠然与舒缓,而多了“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急骤与猝然。虽然春意在刹那间的迸发,会给人一种视觉上饱绽的惊喜,但却少了那一种悠长的韵味。
杏花春雨江南。春雨的柔与媚,多在南方。“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那样春色渐次倾拢上来的淡浓画意,在江南,在岭南,可以尽情绽现,于是心情也会随着如烟春雨依次染绿山野而缓缓舒展开。
连绵的春雨,虽然会洇了行人的脚步,乱了游子的归程,搅了踏青者的心情,但那淅淅沥沥、似断还无的烟雨朦胧,却会将人心底的柔情,浸润得如春草般蔓延开来。那一种氤氲、那一种迷离,还有空气中飘荡的清新,都让人的心变得恍惚、细腻,沉溺在往事、心事中难于自拔。
细雨空蒙的时节,最适合捧一本唐诗或宋词,从那些古韵雅文中寻找心情的对应。“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清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适,“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的怅惘,“一汀烟雨杏花寒”的萧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愁怨,都将人的心情泼淋得湿漉漉,软绵绵,千丝万缕缠绕着,郁悒而又眷恋着,沉浸在那一个白雾轻笼的洁净世界里。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赏雨茅屋”,即是典雅。
雨的洁柔,可观,可触,亦可听。台湾作家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写道:“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同样的听雨,宋代诗人蒋捷多了一份人世沧桑的伤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听雨成了人生的境遇写照,成了难可言说的人生境界象征。
时间如白驹过隙,世事沧桑沉浮,际遇也如同白云苍狗,当年“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的淡雅情怀,渐渐地被世事摧折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沉倦消颓,但是随着阅历的进一步增长,才知道还有一种人生的豁达境界,叫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水时节,纵使岭南未下雨,却也可以来诗词中寻访春色、春意与春情,让纸面中的雨水在人的心头温柔地扑蒙上一层新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