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演员跨行导演电影,一般观众并不看好,觉得他们隔行如隔山,未必能拍出好作品。
但这种看法,在《你好,李焕英》这里却并不成立。因为一个新锐导演能否拍出好电影,往往不在过往,而在于他是否有充足的表达欲。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以子女身份写给天下所有母亲的忏悔书,也是她以女儿身份写给已故母亲的告白信。
打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被赋予了真挚而丰沛的情感,可以轻而易举地唤醒很多人的亲情记忆。
正因如此,它会成为春节档叫好又叫座的的票房黑马,也就不足为奇了。
毕竟,就春节档“阖家欢乐”的性质来看,一部春节档电影能够满足观众观影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产生共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而《你好,李焕英》,刚好就是这样一部笑泪与共的动情喜剧——
《你好,李焕英》
正式聊电影之前,我们先来追溯一下这部电影与贾玲之间的渊源。
片中故事,由贾玲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李焕英”,就是贾玲已故母亲的名字。
对于母亲,贾玲曾这样形容:爱笑,心大,豪爽,有点好面子。
当年考大学,贾玲一共参加了两次:第一次落榜,第二次考上了中戏。
而母亲李焕英,就是在贾玲考进中戏后的第一个月意外去世的。
此后,母亲的早逝就成了她心中一直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每次提起妈妈,她都会泣不成声,陷入深深的自责:
“如果现在自己在吃苦,那还好,因为妈妈也不会跟自己一起吃苦。”
“但是现在生活过得还挺好,那种遗憾感就不知道为什么,会特别特别严重。”
在这份自责的驱动下,贾玲很想为已故的母亲做点什么。
于是,有了小品《你好,李焕英》的问世。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成立大碗娱乐后推出的第一个小品。小品和电影一样,都是先笑后哭,都掺杂了穿越元素,都加入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亲情内核。
其中,有一段她与母亲隔空喊话的动人台词,曾感染过无数人:
“妈,我给你买了冰箱,双开门的。”“妈知道。”
“妈,那件买小了的绿色的皮衣,给你买了。”“妈知道。”
……
“妈,我想你了。”“妈知道”
表演过程中,贾玲曾数度哽咽、落泪。
而这出小品也因其强大的共情能力,被网友视作是贾玲在小品界的“封神之作”。
电影《你好,李焕英》保留了小品的情感主线和故事设定,在已有的叙事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戏剧桥段。就算观众看过小品,也不用担心会提前被剧透。
片中故事,从1981年讲起。
刚完成高考的贾晓玲和母亲李焕英意外遭遇了一场车祸。
车祸后,李焕英性命垂危,而贾晓玲则陷入了深深的懊悔,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没做过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伏在病床前的贾晓玲,意外穿越到了1981年,与年轻时的李焕英相遇了。
那时候,李焕英正当花季,年轻、漂亮、身材高挑。
相遇之后,贾晓玲与李焕英成为姐妹,开始以另一种身份参与到母亲的青春当中。
《你好,李焕英》给出的情境设定,看上去并不新鲜,不过是“穿越时空与父母相逢”的又一次应用。
在此之前,很多作品,都套用过类似桥段。
比如《回到未来》(1985)、《新难兄难弟》(1993)、《乘风破浪》(2017)和去年热播的青春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新难兄难弟》
这种设定,往往具备天然的戏剧性,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引发共鸣。
比如,在《复仇者联盟4》里,钢铁侠就通过穿越见到了自己早逝的父亲,为片中贡献出了一段难得的泪点。
除了套用穿越梗之外,《你好,李焕英》里的笑点与泪点还埋的非常接地气。
影片没有刻画绝对的丑角,也没有出现过分的闹剧元素,更没有出现强挠胳肢窝的尴尬场面,从根本上与低俗喜剧撇清了关系。
前半段,贾玲将真实贴地的喜剧桥段堆叠在电影当中,让观众在捧腹之余,能够感受到一种家长里短的琐碎温暖。
沈腾饰演的沈光林,虽然出场较晚,但却为电影加分不少。
他饰演的角色,是一个能力不足的“厂二代”,靠父亲的职务之便,得到了广播台台长的位置。
很多观众,看到这样的一个角色,都会本能地生出反感。
可电影中的沈腾,却将这个角色演绎的生动可爱,让观众对这个“长在笑点上的男人”生出由衷的敬佩。
尽管《你好,李焕英》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但客观来说,该片其实并没有纯正的电影思路。
它更像是在用电影的形式拍摄小品,在剧作上串联出了多个小品段落:穿越、买电视、打排球、相亲等等。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着明显的断裂感与拼凑感,缺乏流畅的电影语言和场景调度。如果没有贾玲强大的表达欲望作支撑,单独把影片里的段落拎出来,其实并不足以达到升华主题的强大作用。
此外,《你好,李焕英》在展现女性价值观方面,也表现得过分保守、过分单一。
电影里,贾玲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这个母亲形象,是一个符合刻板规范的母亲形象。
虽然贾玲在采访中曾一再强调女性在社会中所拥有的多个棱角,但她在电影里却并没有给予女性做自由选择的机会。
她只是交代了,李焕英在成为母亲之前,会经历怎样的少女时代,一如电影所说:“自打我们记事起,妈妈好像就是一副中年妇女的模样,但其实,她们也曾是花季少女,也曾是一个小孩,也曾是她们自己。”
如果片尾出现的“献给所有母亲”并不是一句口号化的标语,那这部电影大可在立意方面,站得更高一点——
女性可以选择成为母亲,也可以选择只做自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