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中学英歌舞在全区学生运动会上表演。
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潮绣技法市级传承人李晓丹老师到江东镇洲东小学传承刺绣技艺。
龙阁小学铁枝木偶培训班日常学习。
下张濬智学校学生学绘元宵花灯。
学生在学习泥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的结晶,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守住中华民族的命脉,首先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潮安区教育部门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生活,使传统优秀文化在“活”的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通过创造条件深化氛围,让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潮州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地域名人教育资源,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将地方传统名人名事、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非遗文化进校园,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提升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他们多层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学生打牢“精神支柱”。
非遗传下去,传统文化“活”起来
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就是在特制的小舞台上,由艺师操控铁枝木偶,并配合传统潮剧曲目进行木偶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微型潮剧”,潮州铁枝木偶戏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表演技艺和优美的音乐唱腔,被誉为“中国乡土艺术之瑰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0月,金石镇龙阁小学成立潮州铁枝木偶戏实践工作坊,大力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铁枝木偶戏的学习传承活动,创建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培森老师为代表的团队来学校担任培训老师,采用单独学习、小组合作、分层训练等方式对学生们悉心指导,从最基本的推、拉、提、拨、抖等动作手把手教,认真指导学生领会表演动作与音乐唱腔、节拍的协调性,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掌握木偶表演艺术,传承非遗文化。在三尺舞台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培训班还选拔尖子生,成立铁枝木偶艺术实践工作坊,进一步学习木偶表演技艺。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通过同学们手中的三根铁枝,在舞台上飞天遁地、舞刀弄枪,仿佛活了过来,小小木偶在方寸之地演绎出万千气象,真正做到“人偶合一”。为了让铁枝木偶戏更贴近时代潮流,陈培森老师和学校助教老师大胆打破传统,编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题材的剧目。如禁毒宣传剧目《报应》;家庭伦理宣传剧目《常回家看看》;反校园欺凌宣传剧目《在途中》等,把艺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寓为一体。
该校校长说:学校开展潮州铁枝木偶戏传承教学的目的是坚持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接触家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铁枝木偶戏,了解铁枝木偶戏的文化起源、主要特征、表演方式、表演技巧、现状与传承等,并参与到这一技艺的学习中来,培养传承和发扬“非遗”的责任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家乡自豪感,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他表示,学校将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把潮州铁枝木偶戏这一项“非遗”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银湖小姐,大吴安仔”——这一句潮州俗语赞的就是潮州大吴村的“土安仔”。赞美其形象巧夺天工,美妙绝伦,细微之处让人无可挑剔。吴维清、吴汉松等传承人娓娓道来,就着手中的一尊佛像泥塑引入讲座,向师生们介绍了关于大吴泥塑的一些知识。随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点下,团团围坐,纷纷动手。把一团团泥,托成掌心的大小,圆圆的,方方的,一线连天下,三角成瑰丽,四方皆安然。一把泥壶、几茎花草、灵秀的蜗牛、合掌的济公、蜿蜒盘旋的龙蛇……太多的奇思妙想,一样的精雕细琢,这些创作,都是学生们一个个心中逐渐苏醒的梦。潮安区松昌实验学校利用学校所在地为“泥塑艺术之乡”的优势,适时聘请泥塑艺人到学校上泥塑课,传承泥塑技艺。
潮绣作为粤绣的流派之一,因图案严谨,色彩瑰丽,运用金线、银线、绒线结合绣制,垫凸而富有强烈的装饰性,因而在全国各绣中独树一帜。为传承国级非遗文化,从2017年12月开始,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潮绣非遗传承人佘燕璇带着女儿佘旭垒到东凤镇下张濬智学校开始常态性开班全免费授课。学校每周二有一节潮绣特色课,兴趣班的30名小学生将在佘大师的亲手指导下学习潮绣。高级美术师、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潮绣技法市级传承人李晓丹老师也到江东镇洲东小学传承刺绣技艺。老师们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展现的非遗潮绣独特魅力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同学们对潮绣这一非遗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非遗文化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源溯明代、传承至今的英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融会了喜剧、舞蹈、武术等表现形式,拥有“南国雄风”“中国民间舞蹈之根”的美誉。其奔放热烈的舞姿,磅礴豪迈的气势,展现了一代代潮汕人“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是潮汕地区最具深厚底蕴的文化软实力。英歌舞在潮汕地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的精粹,浓缩了舞蹈、武术、戏剧等国学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潮汕人民表达节日喜庆的活动,反映了潮汕地区人民勤劳,正义,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金石镇大寨中学结合本地习俗,提出“弘扬地方文化,创建学校特色”的工作思路,开展“英歌舞”艺术特色教育活动,聘请了英歌舞传承人陈老师任教,把英歌舞作为地方特色教材引入课堂,传承英歌精髓,有效拓展与实现校地间资源的优势互补,使民间原生舞蹈形态,在校园得以传承,实现舞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英歌舞蹈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刻苦耐劳,团结协作,自主探索,敢于创新的核心素养。
彩塘中学开展潮州大锣鼓传承教育、金石中学开设“潮州嵌瓷艺术”课程、彩塘小学开展剪纸教学……通过本土名师传承,让更多更优秀的“潮州非遗”教育进入校园,助推“潮州非遗”教育在学校的传承与发展。
从少年抓起,彰显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就必须与中国人思想深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递。去年10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潮州是总书记此次广东之行的第一站。在潮州,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潮州文化“实属难得,弥足珍贵”、“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优秀的潮州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中小学校园,是中小学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的必然选择。“非遗项目”走进学校意义非凡。它具体、形象地为学生提供了可感、可知、可信的素材,让孩子们对这些传统优秀文化了解、理解、敬畏,进而接受、热爱并自觉去传承。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这种传播文化的方式,体现了匠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和推崇,这是一种文化责任的体现和文化精神的弘扬。
“非遗进校园不仅仅代表着学生的素质教育,更是传承潮州文化特质的一种重要方式。”潮安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陈老师介绍道,非遗教育最重要的在于中国价值观、中国精神的传承。作为教育人,要把中国精神随着“非遗”与“传承人”传递给下一代,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历史更好地“活”下去。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解传统文化制作技艺,大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未成年人更加直观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匠人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匠人会慢慢老去,但匠心永不失。只有让更多未成年人了解、学习并喜爱上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夯实文化根基,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
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非遗教育工作更重要的就是要把精神留住、把中国心留住,让立德树人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区教育局表示,将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多方位、多角度给予学生精神滋养,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潮州新时代精神”落地生根,茁壮生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神圣的使命。(文/吴奕斌 图/潮安区教育局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