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人物十像丨江门“志愿楼长”架起居民连心桥

南方+ 记者

“有事就找华姨。”在江门市蓬江区丽苑社区,居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华姨本名何丽华,今年64岁的她,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也是蓬江第一批“志愿楼长”。上至帮居民维权,下至铲除“牛皮癣”,华姨常为小区的大小事务操心。

在蓬江区,像华姨这样的“志愿楼长”超过2000名,覆盖全区77个社区。这些热心的“志愿楼长”,不取分毫报酬,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社区中,成为社区自治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众多“志愿楼长”更是让文明之花开在社区每个角落。

热心老街坊破解开发式社区管理难题

走进丽苑社区,道路干净整洁,分类垃圾桶摆放整齐,建于上世纪的旧楼加装了新电梯,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如果把时针拨回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则是另一番景象。

华姨回忆,丽苑社区是外来人口偏多的开放型社区,以前曾有不少卫生和治安问题,甚至一夜被盗数台摩托车。随着物管公司陆续撤出丽苑社区,管理难题随之增加。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帮热心街坊维持秩序。”华姨提到,她和一帮老街坊在2002年组建了业委会,为居民反映意见,维护业主利益。直至2014年3月,丽苑社区被选作试点开展“志愿楼长”工作,鼓励居民要自己管理好社区、楼栋。这一举措的出台,让华姨等人有了“名分”,“志愿楼长”的队伍也因此慢慢壮大。

经过多年发展,江门“志愿楼长”有了清晰的“四员”定位,即:法律法规的宣传员,邻里纠纷的调解员,治安防范的协管员,公共事务管理员。作为身兼数职的“多面手”,华姨说,哪里需要她,她就到哪里去。

何丽华。

“现在就算一个下午不锁车,都不怕被偷。”谈起丽苑社区有了“志愿楼长制”后的变化,居民周节红感受颇深。在她眼里,“志愿楼长”热心社区,乐于助人,帮她解决了不少麻烦事,也让社区越来越和谐。

在丽苑社区党委书记钟秀丽看来,志愿楼长对社区熟悉,在居民中有凝聚力,无论是平日的志愿服务,还是协助人口普查工作,都能发挥大作用。“‘志愿楼长’深化了社区网格化管理,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拉近了和居民‘最后一米’的距离。”钟秀丽说。

“志愿楼长制”在基层遍地开花

从2014年试点“志愿楼长”工作至今,“志愿楼长”早已不是丽苑社区的“特产”,而是在蓬江区遍地开花。至今,“志愿楼长”制度已覆盖蓬江全区77个社区,超过2000名居民加入志愿大队伍中。

今年66岁的黄焕好是蓬江区东风社区的“志愿楼长”。从财务岗位退休后,好姨发挥沟通特长,加入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也从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见证者变为推动者。整理共享单车、文明劝导、督促占道经营等不文明现象……好姨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

黄焕好。

“能帮到人,我就开心。”让好姨欣喜的是,“志愿楼长”这个身份切实帮助居民解决烦心事,让社区越来越靓丽。据不完全统计,蓬江区全区处理“志愿楼长”反映的问题约5000多件(起),基本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让广大“志愿楼长”更加鼓足了工作干劲。东风社区党支部书记徐玉芬点赞道:“‘志愿楼长’是居民的贴心人,是社区与居民间的沟通桥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蓬江1500多名“志愿楼长”更是投身战“疫”一线,积极参与摸底调查、宣传防疫、体温检测等联防联控工作。去年疫情发生以来,永盛社区“志愿楼长”谢超英就协助社区开展劝导、测温、消毒等工作,甚至到江门东站开展志愿服务。

对于英姨来说,“志愿楼长”这个身份带不来丝毫利益,但能让退休的她发挥余热,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建设更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谢超英。

【撰文/摄影】叶芷晴 黄烨倩

编辑 钟惠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