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明清,中国本土以佛塔燃灯为夜航船只引航示险,边海要防则设烟墩提醒。神泉古烟墩遗址,建于唐代,原来是闽、粤、浙商船过往的航标。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中要求沿海通商港口须设立浮标、灯塔等航海标识,故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建造了众多灯塔。
清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三桅船“赛里号”在靖海镇石碑山附近失事;光绪四年(1878年)又有德国二桅船“波丽号”于此处遇难。建设灯塔势在必行。汕头开埠之后,粤东潮汕地区四座灯塔皆由英国人所建。据饶宗颐《潮州志·交通志·水运》所载,南澳县的南澎灯塔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潮阳县达濠岛(今属汕头濠江区)的表角灯塔、汕头港的鹿屿灯塔(今属汕头濠江区)和惠来县靖海镇的赤澳灯塔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
石碑山灯塔,又称赤澳灯塔、赤沙澳灯塔,位于靖海镇坂美村石碑山上,紧靠南海,是汕头至广州海上的第二转向点,属国际航海灯标。原塔为高一百二十英尺(约36.5米)的圆形塔,漆黑白二色横带,故有“花灯柱”之称。1928年改建,1932年由中国接管,1943年被炸毁。1948年重建后改为高一百一十英尺(约33.5米)的斜格钢塔,灯为白色环照闪光,用电力发光,日落而亮日出而熄,每隔十秒闪光一次,视距十八海里,设有雾中信号。根据交通部指示,1989年在原灯塔东南侧四十米处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灯塔,塔高五十九米,灯高六十八米,灯光射程二十四海里,顶部装有六块翼板。石碑山灯塔是我国目前最高的航标灯塔,有“亚洲第一航标灯塔”之称。
靖海港作为惠来古港之一,是惠来海上门户的交通要塞,万桅千帆,往来频繁。灯塔的存在旨在预防船只触礁,保障了航海舟楫的安全。石碑山灯塔是中国沿海的古老灯塔之一,历经百年沧桑和硝烟战火,如今依旧巍然屹立在海崖之上。抬头仰望,一塔高耸入云端,暮色千里引归航。晴空万里之时,端庄威严的白色灯塔与不远处转动的风车动静相宜,夕阳之下,与碧海蓝天、万丈霞光融成一派令人赏心悦目的海景风光,美不胜收。
来源:县委宣传部《发现城市之美·惠来》
摄影:林碧鸿、方义生
编辑:“和畅惠来”政务微信编辑部(编辑:西风瘦)
“和畅惠来”政务微信是中共惠来县委宣传部(惠来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出的宣传惠来、了解惠来的新窗口。“和畅惠来”坚持发布权威资讯,服务百姓民生,弘扬本土文化,彰显惠来特色。
垂询合作热线:0663-6681035
联系邮箱:HCHL336688@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