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里的敬畏与感恩
作者:柯勤忠
立春的脚步悄然而至,猛然发现小年也在隔天尾随而来,我脑海中关于年的记忆随之再次复活。
我的老家在潮汕地区海滨的一个小渔村,岁末年初,这里尽是感恩与祈福的印记,气味是,声音是,颜色是,忙碌的身影与匆匆的步伐同样是。记得小时候,早在冬至时,“冬节圆”一入口,人们大都会一声感叹:又长一岁喽!从这天起至小年,年的气息日渐浓烈,“谢神”成为家庭主妇们的生活主题和重要使命。这是因为,在这个靠海吃海的村庄,男人一年四季于海上追波逐浪谋生,一艘近乎原始的落后小帆船,基本没什么安全保障,危险时时刻刻环绕左右。因此,祈求神明保佑,是家中老人与妻儿给海上亲人的平安寄托,也是抚慰自己心灵的一剂良药。而年初在各处庙宇里许下的愿,一岁将逝,是必须逐一恭还的。
到了腊月廿三夜,各种供品会早早地摆上家家户户的灶台。供品荤素皆宜、多少不拘,然而,一碟红糖一盘白米,一叠纸钱一匹纸马,一碗清水几粒柑桔,这些是不可或缺的。待子时一到,上清香,燃纸钱,再焚纸马于清水,恭送灶君上天去。这些供品均有寓意,红糖不用说,灶君吃后会在玉帝殿前为这一家子满口甜言;白米是灶君路上的口粮;纸钱作路费;柑桔自然是希望灶君保佑阖家平安大吉;而纸马,是灶君上天的坐骑;清水为饮马水,一应俱全,想得实在周到。
与别的地方不同,家乡人们送完灶君,各家各户才把舍来扫,大小角落一处不漏、无尘不除,还要将旧桃符悉数谢掉。据说灶君未上天,各家怕如此大的动作会扰其清静。这一天,村里大小巷道随处可见人们拖锄刨锅巴,大院小院处处传出捣米声。刨锅捣米为做甜粿,甜粿首要用以敬神明。说到敬神明的甜粿,不得不提的是“四点金”里的捣米臼,那是这座住着八户人家、鼎盛时期共五六十人的大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由与地面齐平的一个大石臼、两块平行的高约二尺的立足长石,以及联系这二部分、作杠杆运动的“丁”字形沉重捣米器组成。
不得不提的还有甜粿的潮汕话别称——酒壳龟,以及面包的别称——起酵仔。甜粿虽名有“龟”字,可与龟一点不沾边。这种粿品形同烧饼,煎热了那味道丝毫不比潮汕朥饼逊色。除了酒壳龟,供拜的还应有起酵仔,这是没馅的大圆面包,也叫“发包”,蒸好了的起酵仔表面还少不了要点一滴“米红”。记得每次揭锅时,若发包表面绽开,母亲总会满心欢喜地说:“笑到仪仪”。母亲相信,“发包”呈笑脸,预示往后的日子会是欢乐的。这些粿品出锅后,肚子再饿、嘴再馋也不能吃,须先奉一两盘敬灶君,其余的晾上架,分几次待春节期间祭拜用。只有敬完灶君等诸路神明的粿品才可充饥解馋。
随着农历新年日益临近,鞭炮声从零星稀疏到阵阵入耳,红对联争先恐后地贴上了各家各户的门框。有子弟参军的人家,更有相关部门前来敲锣打鼓送红联,“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分贴两边,“光荣之家” 则贴上门楣。除夕与正月初一如期而至,喜气洋洋的男女老幼的重头戏是祭拜祖先,妇女提篮挑担到海边岩石上拜“石宫妈”(即妈祖)、男人上船拜“船头伯公”等,处处奉香膜拜,青烟腾腾。至正月初四,随着上天“述职”的灶君下凡,以及各路佛神仙人归位,自此至元宵节,人们又将虔诚地奔走于各处庙堂,开始祈新一年的福、许又一年的愿。
当思绪随袅袅的青烟升腾,一种颇为独特的习俗回放在我的眼前,那就是很有仪式感的为家养禽畜庆生。老辈人讲,冬至、除夕、初一、元宵,分别是牛、狗、鸡、猪的生日。在这几天,主人家会予以特别优厚的礼遇,让它们吃饱喝足,悠闲地过好生日。说的也是,冬至休假一天,再在喂饱的牛的背上贴一对“冬节圆”,这点犒劳对劳苦一年的牛来说,一点也不为过。除夕施食看家狗,一来是对其忠诚尽职的嘉奖,二来好让其善始善终把“夕”来除、将“岁”来守。正月初一是一元既始,希望雄鸡一唱大吉来,长幼勤劳惜光阴。元宵节一到,潮汕人的“正月头”方告结束,一年生计重新展开,人们祈祷新年温饱无忧,让猪吃有鱼,长快长肥养好膘,聚肉聚财人有余。无数习俗和仪式,无不寄托着充满智慧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渔村的生计已不再仅仅维系在沧海中那叶漂泊的小舟,帆布的红头船已更新换了若干代,大马力的机动船装备上了北斗通信等现代工具,抵御风险的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多少怀揣梦想的渔民后代还走出了渔村,阔步加入时代的大潮。渔村里烟火气息浓烈的祭拜习俗正日渐减淡,为家养禽畜庆生的仪式基本上已经一路走失,渐渐地淡出了时代,隐进了古老。只有酒壳龟和起酵仔的香味,岁末年初依然弥漫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了多少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
在即将送走庚子虐鼠之时,回忆这渐行渐远、边走边丢的民俗,只为记下一份精神,那就是先人对天地的敬畏、对万物的感恩,对四季平安、六畜兴旺的热切期盼。但愿在飞逝的光阴、日新的岁月里,这份精神永不老去!
(作者系惠来县政协副主席)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和畅惠来”政务微信编辑部(编辑:西风瘦)
“和畅惠来”政务微信是中共惠来县委宣传部(惠来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出的宣传惠来、了解惠来的新窗口。“和畅惠来”坚持发布权威资讯,服务百姓民生,弘扬本土文化,彰显惠来特色。
垂询合作热线:0663-6681035
联系邮箱:HCHL336688@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