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1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2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3。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释:
1.垂尽:快要结束。
2.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3.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赏析:
《守岁》是苏轼在嘉祐七年(1062)年末写的。当时恰逢年末,苏轼一人在外,因为不能与父亲弟弟团聚,又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便写下三首风俗诗寄给弟弟(子由),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守岁》是其中的一首。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两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以这样六句开头,意在说明这个风俗的存在并无道理。其实,诗人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到底“守岁”是否有道理呢?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六句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时都有过的感受,诗人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了不少亲切感。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四句与开头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参考: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