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喜庆节日
广宁城镇和广大农村都有
舞山狮的传统和习俗
栩栩如生的狮舞给人们
带来欢乐热闹的同时
也象征着狮舞这种传统文化植根于
广宁大地的深厚基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舞山狮
是流传在广宁北部的
螺岗、北市、坑口、赤坑
江屯、联和、葵洞等乡镇的
一种原生态的民间传统体育技艺
已有好几百年历史
山狮的狮头、体型较南狮小,直径为70厘米,高60厘米,没有胡子,没有下巴,形状酷似猫头,像狮又像猫,张开的大口上唇露两颗长牙,颇显猫的威颜,头长独角,又具有狮兽的特征,串有狮被(狮身)、狮尾。
山狮舞姿仿猫走步、猫洗面、猫噬脚等动作,因而广宁人又称它为“狮猫”、“大头狗”。
山狮狮头使用竹篾、布、纸等扎作而成。目前,广宁农村仍保持着传统的山狮制作工艺。
一个山狮队的行头包括
山狮、锣鼓、旗帜、兵器等
最简单的一队山狮至少由12—20人组成
分为锣鼓队、舞狮队、掌旗、护卫等
锣鼓队由七个人组成
山狮表演时是由一人舞动狮头
另一人舞动狮尾
还有两人分别扮演猴王、大头佛
舞山狮有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套路
第一,它要求表演者双肘下缩,双脚屈膝,碎步行走。
第二,舞山狮不仅是仿动物的表演,还增加了人物猴王(广宁人称三仔)、大头佛(广宁人称大头诺)的参与。
第三,山狮不仅吃青,还吃鼓,但不采高青。舞山狮的锣鼓敲起来声音浑厚,疏密有序,轻重缓急,层次分明。锣鼓的套路分别有行路锣鼓、入屋拜年锣鼓、打狮锣鼓、功夫锣鼓等。表演方式有春节贺年、行走过桥、开盘表演等,也有单狮、群狮表演。
每逢春节或喜庆的日子,村民们就舞动山狮助庆,山狮在锣鼓声中到主人家拜门,再进入厅堂拜祖先,拜茶台拜天地,贺拜完后退出宅屋,作行走过桥的表演,先拜桥头,探步上桥,伏步爬行,桥中探险,过桥后再回拜桥尾,这时山狮兴高采烈,眉飞色舞,似是庆幸平安走过一道危桥。
山狮来到一平地,作开盘表演,山狮先拜天地,拜东南西北四方,抢鼓、吃青;吃青后山狮做伸懒腰、舔脚、睡觉、挠耳等动作,表现山狮安然悠闲的动作神态;山狮睡醒后漱口、洗脸,同时调皮的猴子戏弄山狮,忠厚的大头佛教训猴子,大头佛与猴王帮山狮挖耳,山狮睡醒后打四方台,三个相互嬉戏,最后拜天地、拜观众,由猴子、大头佛带山狮回家,表演宣告结束。
目前
广宁县有龙狮队四百多支
其中
山狮队有二百多支
舞山狮它不仅是一项健身强体的
民间体育活动项目
还传承着一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通过相互交流技艺
能进一步增强村民之间的
团结、和谐、互助精神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广宁县“舞山狮”
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