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 中国旅游报记者 陈晨 摄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从未间断,是现存古观象台中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清代时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1927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古观象台不再进行观测研究,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观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1982年,古观象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观象台上有8件清制观测仪器,已历经几百年历史,成为重要的科学和艺术文物精品。
这8件清制观测仪器中,比利时人南怀仁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9年—1674年)监制了6件:一是纪限仪,仪重802千克,仪高3.274米,主要用来测定60度内两星之间的角距离。二是黄道经纬仪,仪重2752千克,仪高3.492米,是中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三是地平经仪,仪重1811千克,仪高3.201米。四是赤道经纬仪,仪重2720千克,仪高3.380米。五是天体仪,仪重3850千克,仪高2.735米。六是象限仪,又称地平纬仪,仪重2483千克,仪高3.611米。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1713年—1715年),南怀仁助手、德国人纪理安监制一件,即地平经纬仪,仪重7368千克,仪高4.125米。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下令制造了玑衡抚辰仪,仪重5145千克,仪高3.379米。
纪限仪
黄道经纬仪
地平经仪
赤道经纬仪
康熙天体仪
象限仪
地平经纬仪
玑衡抚辰仪
清朝制造的这8件天文仪器外形美观,雕刻精湛,体形巨大。除样式、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外,在刻度和结构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更是举世无双的艺术文物珍品。
来源:学习强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