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到内循环,华丽转身摆脱疫情影响,翁源蚕桑产业园发力打造文化高点

南方农村报
+ 订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茧丝绸作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创汇商品,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蚕桑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产业。2020年非比寻常,疫情使对外贸易遭遇寒冬,蚕桑行业压力倍增。广东省蚕桑产业园同样面临压力,通过积极转型升级等措施顺利扭转局势,并且保证产业园建设快速进行。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广东省翁源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企业、广东信达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信达”)董事长李土财,为大家展示产业园这一年的变化与进展。

广东信达董事长李土财

广东信达董事长李土财

产业链上下功夫 做实做精内循环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明显,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全国蚕丝出口量354369kg,同比降低48.5%,在出口商品类章总值表中降幅最大。当行业遭遇“寒潮”时,不少企业出口量随之骤降,广东信达同样遇到了难题,据李土财介绍,之前公司生产的蚕丝基本都是销往法国、意大利、印度等国家,2020年出口贸易遭遇“滑铁卢”,锐减至不足10%,只能转向国内市场。

幸运的是,国内因疫情防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经济较早复苏,而广东信达蚕丝品质在国内行业也处于领先的水平,很快就在江浙地区找到销路。党中央提出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概念,对蚕桑行业而言同样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以国内经济循环为基础,运用国际分工和协作,便于国内国际经济互相促进发展,同时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运用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效果同样显著,据李土财介绍,受到疫情影响,仓促之间转型,但产能也达到了去年的80%,相信经过调整与适应,未来会有更好的成绩。

农户在养蚕劳作

农户在养蚕劳作

当然,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出口贸易,种桑养蚕的基础性生产工作也受到冲击。李土财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生产资料运输受阻、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部分蚕农积极性下降。而种桑养蚕是茧丝绸行业的基础,为了维护行业的长期发展,广东信达决定以高于市场行情的“保护价”收购蚕茧。他表示,一方面种桑养蚕是脱贫致富的好途径,在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期企业应当带动农户;另一方面是要保障农户收入,让农户安心,保住产业的基础才能迎来疫情过后的春天。

瞄准消费升级新趋势 打好大众品牌组合拳

出口蚕丝等原料性产品利润有限,广东信达一直在思考产品升级的事情,疫情促使面向国内市场为其提供了契机。李土财认为,疫情防控得力,消费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者希望拥有更健康、更优质的生活体验,这些都为蚕桑产业升级创造了客观条件。

蚕桑产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已有数千年历史,从黄帝时期就我们结缘,相关产品种类繁多。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蚕桑产品不再是过去达官贵人们的专属,走入寻常百姓家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蚕桑产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

蚕桑产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

蚕丝不仅可以做蚕丝被、睡衣、丝巾、领带等产品,在医疗、美容领域也有诸多应用;桑叶不仅可以养蚕,还被开发成蔬菜、茶叶等食品;桑葚除直接使用外,还有果汁、果干、果酒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由此可见,蚕桑产业拥有丰富的资源,面向消费市场也有方方面面的受众。据了解,蚕桑衍生产品种类多样化而且具有特色,可以融入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能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未来具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长期以来,在消费者的认知中,蚕丝被、丝巾、睡衣等产品确实是品质上乘的好东西,但目前市场上少有得到公认的大品牌。“大而不强”是蚕桑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土财表示,品牌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也要让消费者体验到,广东信达已经开始筹建线下专卖店和丝绸文化酒店,不久的将来消费者可以在丝绸文化的主题酒店中,一站式体验蚕桑文化。他介绍,之前公司更多的精力在生产蚕丝等原料上,消费品占比较少,目前正在向五五开的方向发展,未来将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形成初级原料、消费品、文旅产业三分天下的产业结构。

构筑三产融合样板 占领蚕桑文化高地

翁源县蚕桑产业园为2019年第二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将进一步引领翁源农业向“生态、高效、特色、现代”方向迈进,辐射带动翁源乃至粤北地区蚕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作为产业园实施主体企业,广东信达将肩负起带动产业升级、农户增收的重任,同时打造蚕桑文化宣传中心也责无旁贷。在李土财看来,蚕桑文化源远流长,丝绸之路的我国历史中璀璨的明珠,可以讲述的故事有很多。

产业园正在从规划图变成现实地图

产业园正在从规划图变成现实地图

据了解,目前翁源蚕桑产业园正在有条不紊地快速推进,新的生产车间已经完成前期的土方工程,政府投资修建的公路也基本竣工,预计2021年将完成一期建设,6月新的车间将进驻新设备投入使用,产能与产品质量将有更优的表现。

新车间用地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

新车间用地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

产业园形成了以广东信达为龙头,带动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多主体经营格局,将蚕桑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创新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公司+研究所+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信达模式”,把零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广东信达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免费为农户提供桑苗、蚕种和养蚕技术,农户最看重的是技术支持。据了解,广东信达将成立蚕桑技术研究院,以智库形式研究种桑养蚕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定期举办科技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为农户进行科普和技术培训。

翁源蚕桑丝绸文化小镇展厅模型图

翁源蚕桑丝绸文化小镇展厅模型图

最令行业关注的还是三产融合、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据了解,广东信达致力于打造蚕桑丝绸文化小镇,将其定位为蚕桑文化科普以及中小学教学基地。文化小镇不仅具备文化教育的属性,更结合了桑基鱼塘等规划,将其打造成为休闲娱乐的主题公园。记者在现场看到,文化小镇用地与翁源市区隔江相望,山清水秀的环境结合丰富的文化内容,未来将成为为翁源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从’种桑养蚕’到’种桑养人’的转变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李土财对未来蚕桑产业的发展用着清晰的认识。市民在文化小镇还可以参观种桑养蚕到缫丝制品等各个环节,全面了解蚕桑产业的文化内涵与产业风貌,将成为消费者了解行业、认知再到更广泛消费的重要窗口。

【策划】陈永 张璐

【统筹】杨吉龙 叶定泽

【采写】李峙贤 叶定泽 杨吉龙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吴昊晖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