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顿晚餐。
《尔雅释天》《疏》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这里面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于是一家欢聚一堂,在除夕之夜把过去一年的收获烧一顿好饭菜。
而“年夜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据《清嘉录》记载:“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对于向来看重美食的广东人来说,年夜饭更是“重头戏”。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背后,凝结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与向往。
20世纪70年代,什么都缺,吃得“一清二白”,能够“吃点好的”,是年夜饭给人最大的期待。在物资计划供应的时代,只有大年三十,人们才舍得拿着手里的粮票、肉票、油票去买点东西。能够穿上新衣,年夜饭上吃碗香喷喷的大米饭。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老广们已经将鱼、鸡、肉等菜品搬上餐桌,成为年夜饭的主角。更精彩的是,随着家用电视的普及,在1983年,央视首届春晚的举办,让边看春晚边吃年饭的习俗就此开始。
来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荤素搭配,菜式也变得多样,蔬菜、瓜果、蛋、禽、肉类等市场品种渐渐丰富,人们不再追求过年过节中的“大吃大喝”。糖果、罐头等副食品风靡年夜饭餐桌,鲍鱼、海参等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与此同时,各式饭店遍地开花,年夜饭“下馆子”也成为新时尚,盖过了“在家吃年夜饭”的仪式感。
进入21世纪,已经有不少家庭把在家中自制菜肴改为到酒楼饭店吃团年饭,吃“意头菜”的习俗仍是年夜饭的一大特色。
在老广们年夜饭的餐桌上,有几道“意头菜”是绝对不会缺席的。
例如“发菜焖猪手”是年夜饭的必备传统名菜之一,“发菜”谐音“发财”,“猪手”意指“就手”,取其吉祥谐音,有着“发菜就手,横财到手”的好意头。还有白灼虾,由于广东话“虾”的发音为“哈”,所以白灼虾就被赋予快乐、开心的含义。
另外,“捞”“捞匀”原有搅拌均匀之意,在广州话有“会运作”“懂经营”之意。“捞到风生水起”就是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因此,不少广州人也将豉油王捞面作为年夜饭的主食,带来好意头。
寓意“团团圆圆”“盆满钵满”的盆菜更是老广们首选的年夜饭菜品。这道菜不仅用料丰富,制作更是工序复杂。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你一筷子我一筷子,菜品越往后越入味,也蕴含着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的意思。
在特殊的2021年,为了响应原地过年的号召,不少市民也选择了留在了广州、在家里吃年夜饭。往年提供年夜饭订餐服务的不少酒楼食肆今年也转换“赛道”,主打年夜饭的定制、外卖服务。广州酒家、陶陶居等餐饮门店的年夜饭半成品商品还通过电商平台渠道,成为全国年夜饭餐桌的“座上宾”。
有人说,年夜饭昔日是重吃,今日是重情。如今,年夜饭已经更多地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美满,以及对新年的期待。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老广们年夜饭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但年夜饭背后折射的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等精神追求从未改变。
你记忆中最深刻的年夜饭是什么样子的?最爱哪道菜?
【南方+记者】黄舒旻
【见习记者】钟晓宇
【H5制作】崔格僖
【统筹】朱伟良 罗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