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经历大动荡、大变革之际,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用新的文艺形式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向大众宣传革命理念,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1930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随后,多个左翼文化组织在全国各地陆续建成,它们密切配合、相互呼应,渐成燎原之势,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粉碎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全国左翼文化阵营中,这样一支队伍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就是以“左联潮州英杰”(洪灵菲、戴平万、冯铿、梅益、柯柏年)为代表的潮汕籍左翼文学艺术家群体。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从韩江出发,北上京沪等地,投身席卷全国、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浪潮,在诗歌、小说、翻译、电影、戏剧等诸多文艺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中,作为早期左翼文学的拓荒者和领导者,洪灵菲和戴平万被誉为潮州左翼文学“双子星”。广东“左联”作家作品及研究丛书总序这样总结道:“他们的革命人生,就是壮丽的诗篇;他们的文学创作,是革命生活所迸发的火花。”
红色经典 | 戴平万、洪灵菲:引领左翼文学潮流的潮州“双子星”
戴平万:一直奋战在“孤岛”最前线
冬日的韩江澄明如练,显得安然闲适。潮州府城以北,凤凰溪汇入韩江处,归湖镇溪口村坐落在此,这便是“左联”12名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戴平万的故居所在地。
溪口村委会主任戴德鑫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故居名曰“儒林第”,始建于18世纪末期,曾于抗日战争时期被轰炸损毁,如今墙体上仍留有当时的弹痕,后来重修为现今主厅一层、外围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戴平万原名戴均,上大学时才改名戴平万。他出身书香世家,父辈三代在潮汕一带颇有文名。”戴德鑫说。
戴平万故居
戴平万在故居一直生活到11岁左右。1922年,戴平万从金山中学毕业,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西语系。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爱国宣传活动,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两年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运动。
1928年至1930年,戴平万先后在《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新流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小说和译作,还撰写介绍外国革命作家的论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中篇小说《前夜》和《荔清》,被当时的评论界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
戴平万
“在全国左翼文学作家队伍中,戴平万虽然不是名声最大的一位,但在以文学表现农民运动方面,他堪称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好手。”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评价称,戴平万在农村长大,又亲身参加过海陆丰的农民运动,对农民革命的描写避免了当时左翼文学容易出现的概念化的毛病。他的小说富于生活实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深刻而细腻。他创作的《陆阿六》《村中的早晨》等小说,可以说是当时左翼文学表现农民革命的代表作,前者还作为“左联”时期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192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筹备成立“左联”。据夏衍在《“左联”成立前后》一文中回忆,戴平万正是“左联”筹备小组的成员之一。此后,他还曾担任“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重要撰稿人,同时,他还是“左联”最后一任党团书记。
左联出版的部分刊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上海沦陷成为“孤岛”。著名作家柯灵在《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写道:“‘孤岛’文学是用热血和热泪灌溉起来的。”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戴平万等人利用租界,团结留在上海的进步作家,继续编印抗战书刊,注重对文艺青年的引导、教育和培养,采用各种灵活方式进行斗争。
1940年11月,戴平万受命到苏北根据地,先在盐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文学系任教授,后赴苏中区党校任校长兼教导主任,同时在苏中区党委宣传部主编《抗敌报》。1945年,戴平万在苏中区党校所在地兴化县意外溺亡。
戴平万的外甥女、著名学者饶芃子在其著作《戴平万研究》中如此评价:“戴平万是‘孤岛’抗战文学的组织者之一,他沉着、机智,一直战斗在最前线。”
洪灵菲:为革命理想燃尽生命
“红耀江村亦瑞居,砂凝乡土荣先堂。”沿着韩江南流而下,在潮州江东镇红砂村的洪灵菲故居入口,一副对联道出了后人对这位文学先烈的追忆与自豪。
洪灵菲故居
洪灵菲故居坐北朝南,二进布局,硬山顶灰瓦屋面,夯土抹灰墙,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大门匾额正楷书“亦瑞居”三字,侧门旁有“一鹭莲科(谐音‘一路连科’)”“松鹤延年”的彩绘。去年3月修缮完毕的洪灵菲故居,恢复了往日清正雅致的模样,依稀可见一个家风严谨的岭南人家。
年近六旬的洪家后人洪桂强说,从小读了洪灵菲的许多作品,在《流亡》《家信》中看到了先辈的进步思想。他很欣慰,如今越来越多人来此参观,了解先辈的革命历程。
洪灵菲故居
从韩江走出的洪灵菲,曾是“左联”七常委之一。他与戴平万的人生轨迹大致相同,先后在潮州、广州完成学业,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年“左联”七常委当中最年轻的作家。1927年至1933年,洪灵菲一共创作了《流亡》《前线》《转变》《大海》《归家》等近200万字的作品。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林洁伟介绍,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是左翼早期“罗曼蒂克文学”的代表作,出版后在文坛上引起不小轰动,甚至一度风行东南亚。“左联”成立后提出建设无产阶级新兴文化,洪灵菲一直是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的小说主题从过去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消极、沉沦中走向革命,变成了主动揭发旧时代的黑暗现象,热情洋溢地歌颂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
故居内设展览
“可惜的是,他的生命太短暂。”林洁伟说,由于叛徒出卖,1933年7月,洪灵菲在北平被捕,后来被国民党枪杀于南京雨花台, 年仅32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光辉的一页”。黄景忠认为,戴平万、洪灵菲等人的文学作品,是以充满激情、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生命写就的,字里行间都是作家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认真回答。
洪灵菲在《流亡》中曾写下:“惟有不断地前进,才能得到生命的真诠!前进!前进!…燃罢!照耀罢!大胆地放射罢!我这未来的生命,终愿为你的美丽而牺牲!” 黄景忠感叹说:“人如其文,他真的是为革命理想燃尽了青春!”
“今天,我们重读这些色彩浓烈的文字,仍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滔滔不绝的生命激情。这些热烈真诚的赤子之心,在今天依然炙热、不会熄灭。”黄景忠说。
➤专家解读
中国现代红色文学中的“潮汕现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 及左翼文学现象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评价说:“‘左联’虽然存在时间只有短短数年,却是一座意义重大的丰碑。它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在宣扬党的价值、思想、理念,团结进步作家,争取广大民众支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它提出的种种主张,例如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
在“左联”的筹备和成立过程中,广东籍作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参加“左联”第一次成立大会的50余名代表中,广东籍近10名,而且大多数都是潮汕籍。张培忠介绍称:“冯乃超是‘左联’的起草人之一、首任党团书记,冯铿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洪灵菲是‘左联’七常委之一。在‘左联’活跃时期,潮汕籍作家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发挥作用之大,是很罕见的。”
当时,洪灵菲、冯铿、戴平万、梅益等先进文化青年在上海集结,形成了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潮汕现象”。究其形成原因,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黄景忠教授分析有如下几点:
一是与潮汕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族群意识有关。潮汕族群祖上多从中原南迁而来,留存有深厚的中原儒家文化根脉;近代开始,潮汕籍文化先贤又四散奔向国内乃至海外,为潮汕地区带来近代西方先进文明与思想观念,从而形成潮汕族群既开放又团结的特质。
其次,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富庶的经济条件,也让潮汕地区成为各方势力的必争之地。一波又一波席卷至岭东地区的革命浪潮,如南昌起义军进驻潮汕地区、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等,在当地播下革命火种,影响了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散落在潮汕大地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在上海“左联”的舞台上形成燎原之势,离不开杜国庠、彭湃、李春涛等“导师式”人物的凝聚作用。杜国庠、彭湃、李春涛都曾在日本留学,很早就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学成归国后,彭湃从社会改造实践方面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海陆丰领导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杜国庠、李春涛则以金山中学、澄海中学等为基地,展开社会主义思想启蒙教育,洪灵菲、戴平万、梅益都曾在金山中学就读。
潮州金山中学
目前,潮州正以洪灵菲、戴平万等左翼文化运动先烈故居为依托,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广东“左联”文化驿道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另一方面,广东省作协也正在积极争取支持,拟将位于广州市文德路75号的省作协旧址“红楼”开辟为“左联”作家纪念馆。省作协还将组织整理、出版广东左联作家作品集,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使人们对这些革命作家有更多的了解。
张培忠指出,在“左联”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共产党发挥了关键作用,团结、引领进步青年向“左联”集结,充分发挥了优秀作家团体的集群效应,这对今天的作家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作协是党委政府联系作家团体的桥梁和纽带,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契机之下,更加需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建设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更多的作家如网络作家、新文艺群体等投入文化建设、文学创造之中。”张培忠表示,左联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洪灵菲的《流亡》、戴平万的《都市之夜》等。今天的作家如何潜到生活底层、掌握人民脉搏、了解民众忧乐,创作出反映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这些都仍然需要用“左联”的精神来激励创作的热情。
【策划】陈志 孙国英
【统筹】郭珊
【撰文】黄楚旋 张蜀梅 肖燕菁
【视频】黄楚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