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宽敞的村道、绿树亭台点缀的公园、清澈的小池塘……近日,笔者走进新晋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韶关南雄市珠玑镇洋湖村,循着一路高挂的红灯笼、中国结,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引入眼帘。
走着走着,一阵锣鼓声,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原来这热闹的声响是从洋湖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出来的,在门口,还有一些小孩踮着脚伸着头往里面看。“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代代相传,现在寒假是几个中学生在练手。”洋湖村党总支部书记刘运辉骄傲地说。
文旅村里“文化味”浓
村文明实践站里,趁着寒假,18岁的周楚愉、13岁的欧阳效华,还有村里的其他几个中学生,正在练习基本功,吸引了村里好些老少来观看。
洋湖村实践站设置在村史馆内,坐落于珠玑镇洋湖精品新农村中心地段,毗邻洋湖百年老书房,面积约300平方米,为青砖灰瓦仿古结构。馆内共计图版10块,图片近百张,展示了斗笠、锄头、龙船、青草狮、舞春牛等民俗物件近10余件,同时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洋湖村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耕民俗、村落发展等。
“这里是我们的寒假乐园。”就读于珠玑中学的13岁少年欧阳效华,从寒假开始,就跟小伙伴们扎进文明实践站,苦练三九,“动起来就不冷了。”他告诉笔者,当他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跟在长辈后边,观看和学习舞龙舞狮。
像欧阳效华这样从小就着迷舞龙舞狮的中学生,村里有12人,这一点让刘运辉感到很自豪,“我们的民俗文化,传承了几百年,没有出现断代。”刘运辉说,每逢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村里都要举行民俗巡游活动。以前村里穷的时候,就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你出一竹升米,我凑一斤油,把一村老小的一餐饭凑够了,巡游就热闹了。”刘运辉回忆,日子苦的时候,乡亲们乐呵,现在日子好了,大家也都乐意出钱,就更加热闹了,“如今外出的人多了,但是不管他们走得多远,都会回来参加村里的巡游活动。”
看得津津有味的,还有珠玑镇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胡华文,每个星期,他都要抽出时间来看一看才放心,“南雄市有2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发轫于珠玑的就有7项。洋湖的青草狮就是其中一项,还有飘色、双龙舞双狮、龙船歌等非遗项目,在洋湖这里也很流行。”胡华文说,保护好了珠玑这个文化宝藏,是传承和发展南雄历史文化的根基,“在我们南雄,洋湖是最有‘文化’的村,也是文化传统传承最好的村。”今年1月,洋湖村还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文旅村里“文明风”劲
春节巡游是展现和传承洋湖村传统文化的重头戏。今年春节,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洋湖村将不再上演这一传统保留节目。“有点可惜。但不管有没有巡游,我们都自觉来练习,基本功不能落下。”欧阳效华说。
自觉的不仅有年轻的“手艺人”,更离不开每家每户的支持。刘运辉说,通过近段时间镇村干部的宣传,村里原来打算办喜事的都自觉取消了,“一共有5家,都很配合我们的防疫工作。”
刚搬进新居的村民曾和路,原定于1月底宴请约300位亲朋好友庆祝,“现在日子好过了,村里又和谐又团结,就想多请些乡亲们来参加。”刘运辉知道曾和路的打算后,赶紧上门沟通。听了支书的话,曾和路立马取消了宴请的计划,“大家的生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我们不能给村里拖后腿。”曾和路表示,宴请可以延后,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再邀上亲朋好友来聚一聚。
巡游取消了,宴请延后了,春节会不会很冷清呢?刘运辉说,不会。约1公里的村道,还有村里各个节点,都精心打扮了一番,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我们努力把洋湖村打造为一个集民俗表演、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的民俗文化村,现在已经开始发挥效应了。”刘运辉说,作为省文旅村、南雄美丽乡村精品村,来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打扮一新迎新春,乡亲们看着喜庆,游客看着幸福。”
村里漂亮了,人气旺了,文明的乡风也悄然吹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三清三拆”党员带头拆,村民跟着拆,为美丽乡村建设腾出了4万多平方米;卫生保洁党员干部包片包户,带动村民共同维护美丽整洁的环境;文明实践站化身“精神家园”,开展非遗活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扶贫扶志宣讲……为村民提供精神滋养。
“文化是根脉,文明是风尚。”刘运辉告诉笔者,文化和文明是推动洋湖村从省定贫困村蝶变为特色村、精品村的内在深沉力量,“现在村里人心齐,有劲往一处使,我相信我们村会越建越美丽。”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董子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