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谋新篇,农村发展加速度。“十四五”时期,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已然明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三次提及“乡村振兴”,成果丰硕,未来可期。两会期间,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委农办主任张永忠接受了南方+专访。
张永忠表示,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深莞深度融合背景下,东莞将坚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域项目化、产村融合化、基层治理现代化,努力探索实践共建共享共治发展之路,争取为全省乡村振兴发挥样本和示范作用。
南方日报、南方+: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写道,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基本实现。近年来,莞版美丽乡村建设有何亮点举措?
张永忠:
目前,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深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基本完成,村庄保洁覆盖面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7%,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村道和村内道路硬底化列养率达100%,实现了“干净整洁村”全覆盖,65%以上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如期完成三年行动各项硬指标硬任务,基本实现了创建全省农村人居示范市的阶段性目标。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对东莞崭新的乡村风貌给予高度评价:“东莞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近几年,市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亲自部署,取得明显的成效,让握手楼变成了风情街,破窝棚变成了打卡地,东莞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我们的亮点举措主要有:
一是坚持项目引领。“美丽东莞”全域项目化的经验做法写入省有关文件在全省总结推广。2018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建立涵盖3535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192亿元的市镇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涉及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的村(社区)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分项目、排进度、月督导。
二是坚持高标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打造示范村(社区),示范引领美丽乡村按梯次推进创建。累计投入9.2亿元,扎实推进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给予每个示范村(社区)1000万元的奖补,启动第二批70个特色精品村创建,给予每个村(社区)500万元的奖补。累计投入8.73亿元,开展6个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建设。
三是坚持巡查督导。成立3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督导组对全市全域进行明察暗访,并结合“行走东莞”专项行动、“洁净东莞指数测评”等,着力督导镇街(园区)落实农村人居环境发现问题整治。
四是坚持争先创优。积极组织参加美丽乡村相关评选活动。茶山镇“传统文化寻根之旅”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茶山镇南社村获评“广东特色名村”,高埗镇横滘头村获评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寮步镇陈家埔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麻涌镇麻三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五是坚持全民参与。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联合8个市直部门出台“1+8”系列方案抓工作落实;开发利用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小程序,强化村(社区)整治提升动力;多形式举办人居环境“擂台赛”、乡村振兴“斗牛会”,示范推广“边角花园”模式,广泛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南方日报、南方+:2020年来,在创建全省唯一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工作中,东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对此,东莞有何独特经验?在新的起点上,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将如何开展?
张永忠:
东莞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的经验有以下方面。
一是东莞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全域项目化”工作思路,立足各村镇需求和差异,谋划实施一个个具体项目,为整治工作找到了有力抓手。
二是鼓励各镇村百花齐放,创新实招,比学赶超。例如,高埗镇通过在各村举办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逐步形成了“五子登科”内生动力机制:搞好村容村貌,长了“面子”;创先争优,可得“旗子”;设置1000万元激励资金,做得越好,“银子”越多;村干部为民办实事,换来选举时的“票子”;工作出色加大提拔重用,让敢于担当的人得到“位子”。充分调动了村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是整治有温度。东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始终强调“有温度的整治”。效果不仅要看硬指标,更要看软指标,那就是群众是否真心认可。今年省第三方评估组走访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群众满意度高达94.67%。
万江滘联人居环境整治前后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方面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持续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巩固清洁攻坚战、清拆攻坚战的成果。尤其要重视对旧村、老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要对村村交界、镇镇交界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到责任清晰,不能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二是通过“微实事”“四小园”“风貌提升”“千村碧塘”行动,从身边入手、从小处着眼、从实处打造,在开展好环境清理清洁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三是积极推进全市第一批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的达标验收工作,同时启动第二批共70个特色精品村的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全市提供示范引领。
四是进一步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和村企、商户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强化“门前三包”制度落到实处;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环境卫生评比考核奖惩制度,推动村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建设先建后补、多建多补、以工代赈等以奖代补的工作激励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南方日报、南方+: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以镇村基层为重点优化综合环境。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深莞深度融合背景下,如何理解并开展这项工作?
张永忠:
在此背景下,我们坚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域项目化、产村融合化、基层治理现代化,努力探索实践共建共享共治发展之路,争取为全省乡村振兴发挥样本和示范作用。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走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城乡统筹,把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东莞结合起来;坚持高水平保障,提高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服务水平;坚持全民共同参与,继续广泛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推进全域项目化,走精准施策之路。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一个个具体实在的项目,优先安排并切实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指标,让项目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主战场”。
三是推进产村融合化,走提质增效之路。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振兴结合起来,更好地留住或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推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四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走和谐善治之路。强化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以科技创新推动智能治理,以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协同治理,让基层治理根植民心,让基层治理现代化落到实处。
五是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走文化铸魂之路。全力推动和深化全域文明创建,为乡村振兴注入“精气神”和源动力,让每个村民都成为孕育乡风文明的“主角”,让崇文尚礼成为东莞乡村的新风尚。
南方日报、南方+: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农办将有哪些重点举措?
张永忠:
东莞市没有国家和省核定的贫困村(扶贫村)、相对贫困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中央、省有关脱贫攻坚的部署精神,结合东莞市实际,开展市内帮扶工作,大力推动次发达村加快发展。
2010年以来,东莞市开展了四轮市内帮扶,针对全市70个次发达村,主要通过落实帮扶资金、实施结对帮扶、落实补助减负等一系列政策进行帮扶。
2020年,全市70个次发达村(社区)村组两级经营性纯收入达7.73亿元,比2015年增长126.85%,实现五年翻一番。70个次发达村平均纯收入达1104万元。
横沥长巷村墙绘改造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中央、省有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精神,在巩固前期帮扶的基础上,推动次发达村持续增强创收能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调整核定次发达村。经过五年来的帮扶,部分次发达村的收入稳定提升,取得了很好的帮扶成效。所以,下来我们计划对一些次发达村进行调整核定,接续帮扶。
二是制定接续帮扶措施。经过前期政策调研,下来将按照“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原则,强化镇村统筹发展,争取在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出台系列务实管用的帮扶措施。
三是巩固上轮帮扶成果。开展市内帮扶工作“回头看”,对不再纳入重点帮扶对象的镇村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动态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对帮扶创收项目加强监测,确保持续获得收益。
四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万企帮万村”“广东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形式,多渠道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市内帮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南方日报、南方+:2020年东莞市所有次发达镇GDP均超100亿元;2021年市财政将继续投入资金支持次发达镇发展。对此,市委农办、市扶贫办接下来工作如何推进?
张永忠:
2021年市财政将继续投入资金重点支持次发达镇发展。这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接下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继续推动次发达镇加快发展。
一是巩固现有帮扶成果。2020年虽然全部次发达镇都破百亿,但部分镇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加上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因此,次发达镇的发展需要巩固成果,特别是刚破百亿的次发达镇要着力“稳百亿”。
二是加强产业项目支持。根据市的资金安排,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资金使用政策,围绕次发达镇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次发达镇引进产业项目,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发展能力。
三是严格资金监管。强化次发达镇发展的主体责任,激励次发达镇选好产业项目,切实用好支持资金,督促资金支持项目加快落地见效,让支持资金发挥最大的帮扶效用。
四是加强部门配合。推动次发达镇加快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协调配合,在用地倾斜、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对次发达镇的支持,促进加快发展。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东莞市两会全媒体报道组
【策划/统筹】江强 靳延明
【记者】陈琬莹
【摄影】孙俊杰 龚名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