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 | 在艰苦岁月里,他们用音乐振奋民族信心

南方+ 记者

梁寒光是南粤大地红色音乐家“群像”中的一个剪影。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广东还诞生了马思聪、冼星海等杰出的作曲家以及著名音乐教育家陈洪等,在民族存亡危难之际,他们用音乐为中华民族吹响了复兴的号角。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祁斌斌看来,马思聪、冼星海、陈洪、梁寒光等这些名垂青史的名字,是当时广东这片文化上兼容并收、放眼世界、又闪烁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的独特土壤,滋养出来的时代群英谱。

祁斌斌梳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家的发展轨迹,寻找出这批影响了一个时代民族志气的音乐家背后共同的文化和思想基因:其一,广东处于沿海地区,在接触国外先进文化和理念上占有优势,像冼星海、马思聪、陈洪都曾留学法国,而梁寒光曾赴延安学习,成为冼星海的学生;其二,广东大地上当时已经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广东进步青年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有“农民运动大王”之称的彭湃在马思聪、陈洪的老家海陆丰组织农民运动,亲自编写了《起义歌》《农会歌》等歌曲教群众歌唱,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向贫苦农民普及革命道理,而这种宣传特色也被广东这批红色音乐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两者的结合,让广东年轻音乐人既有了接触和学习西方音乐理念和技法的渠道,也在思想上产生了救国救民的觉悟。

马思聪

马思聪

这批从广东走出来的音乐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体现了深刻的同乡之谊。马思聪两度留法学习,期间和陈洪、冼星海都有往来。冼星海在法国学习期间,由马思聪引荐给两位法国音乐大师,并获得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的机会。马思聪和陈洪更是关系密切,两人于1932年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院,马思聪任院长,陈洪任副院长,而从此开启了陈洪作为音乐教育家的职业道路。

陈洪

陈洪

梁寒光则是冼星海在延安鲁艺时期的学生,得到了冼星海悉心教导。这种无私的帮助和惺惺相惜的情谊,让他们在艺术和革命道路上共同前进。

冼星海

冼星海

祁斌斌还指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陈洪、马思聪、冼星海陆续从法国归来,立刻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在这个时期,他们创作的音乐,并不拘泥于在留学时期接受的现代派音乐风格,更倾向于谱写振奋人心、易于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的歌曲。例如除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还写了很多“接地气”的抗日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他经常一曲写成,就到当地的爱国合唱团、歌咏队中教唱、排练,奔走在抗日救亡宣传的第一线。

冼星海在延安指挥彩排《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在延安指挥彩排《黄河大合唱》

马思聪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曾谱写了《自由的号声》《不是死,是永生》等众多抗日歌曲;陈洪的《冲锋号》《上前线》等,多采用进行曲的风格,鼓舞人心。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的创作品质在梁寒光的代表作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编辑 刘奕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