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布了关于制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重点来了,今后五年,黄埔区提出了以下五个小目标:
建成科技创新引领区。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5%,广州高新区迈入全国高新区前列,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标杆区。
即形成一个三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两千亿级(汽车制造、新材料)、四个千亿级(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健康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和世界级企业。
建成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区。
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
建成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一岸双轴三片”新空间
上述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创新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一切“生命体征”——基层“细胞”的活力、生态“肌理”的亲和力、交通“血管”的通畅度、经济产业“骨骼”的硬朗度等,都要在空间结构中完成。
对此,黄埔将构筑创新空间引领、极核源头带动、轴线廊带贯通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一岸双轴三片”新型空间是其中的关键。
全面提升“一岸”:
推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黄埔片区)建设,加速建设珠江东十公里“黄金岸线”,加强岸线和腹地、空间和配套、景观和功能“三统筹”,打造国际滨水带、贸易新走廊、黄埔会客厅,实现港、城、岸、岛一体化发展。
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为引擎,向西深度联动广州主城核心区,牵引城市功能沿岸东进。推动鱼珠、黄埔老港一带连片改造,加快总部经济、高端航运、邮轮旅游等产业布局,促进岸线腹地城市更新和功能置换。
以黄埔综合保税区、穗港智造合作区为牵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临港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区港联动临港产业经济带。
全面崛起“双轴”:
以创新大道为科技创新轴,串联知识城、长岭居、科学城、长洲岛和生物岛,发挥知识城知识经济、长岭居创新生态、科学城技术创新、长洲岛农业科技、生物岛生物医药集群优势,建设创新引领型、知识密集型和产业领军型的综合性产业组团。
以开放大道-开发大道为产业创新轴,串联知识城、翟洞、永和、云埔、西区等,加强知识城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商务功能布局,推动永和、云埔、西区等组团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链协同发展,加速创新链补齐补强,推动价值链高端跃升。加快西区-麻涌、西区-化龙过江隧道建设,推动“一江三岸”互联互通。
全面聚合“三片”:
北部片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为牵引,创建广州发展新中心,与澳门共建穗澳合作示范园,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融入广州主城“30分钟交通圈”和“30分钟生活圈”。
中部片区以广州科学城扩容提质为契机,全面融入广州主城、向东辐射珠江东岸地区的带状枢纽,成为广州科技和产业创新支撑带。
南部片区以黄金岸线为纽带,链接生物岛、长洲岛、黄埔港和西区,构建产业互融、游憩互通、景致互映的滨江商务服务链与新城市客厅。
制造“万亿”梦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黄埔将以数字引领,并实施黄埔制造万亿计划。
黄埔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到2025年,将培育1-2家对全球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链主企业”,形成1-2个特征明显的国内优势产业集群。
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世界顶尖生物医药资源要素,强化医药、医械、医疗、医学联动。
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规划建设,推动知识城新一代通信网络国际数字枢纽建设,加快科学城工业互联网关联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物岛生物安全智慧岛,打造国家级信创产业基地。
对未来,黄埔将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数字孪生、卫星物联网等未来产业。
“高铁城际入区”+“1小时通达”
交通、教育、医疗都是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未来五年,
在交通方面,黄埔将推动“高铁城际入区”,争取穗莞深城际在区内设站,配合做好广深第二高铁、广河高铁、广汕高铁、广中珠澳高铁等线路建设前期工作;
加快建设地铁7号线二期和5号东延线,争取地铁6号线三期列入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积极推动“知识城-广州东站”“知识城-南沙”“黄埔高铁站-白云机场”等高速轨道建设前期工作;
加快有轨电车2、3、5、9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建设,推进有轨电车、公交、地铁、城际无缝接驳。
教育方面:
推动国际化、集团化办学,建设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加快推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实验中学建设,打造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特色教育品牌。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改革。
大力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港澳高校到黄埔合作办学或合办研究机构。
医疗方面:
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公共卫生资源短板,深入推进大湾区医疗卫生合作,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布局,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高质量构建城区15分钟、农村(社区)30分钟医疗服务圈。
加快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二期、知识城南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多层次综合性医疗设施、特色专科医院、一流临床重点专科。
推动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100%,形成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此外,黄埔还将探索建立全国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广州)创新研究院,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处理机制,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建议全文:http://www.hp.gov.cn/xwzx/zwyw/content/post_7093109.html
【南方+记者】吴雨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