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送温暖到基层

南方+ 记者

从G207国道沿着鉴江一路北上,田间里工人们正培土矮小的凉瓜苗,隔着田埂,一大片的甜糯米小苗长势喜人,“我们准备结合茂名的农耕文化,开展田间课堂教学,将农业与文旅、研学三者结合在一起作为未来的发展战略。”茂名市化州市谷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曾宪荣,2001年从体制内离开,自主创业做农业,“大学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农业,毕业就回乡了,始终有一份农业情怀,家乡情怀”。

“农创客”业成助家乡振兴

流转的500亩耕地在曾宪荣的手中盘活了,带旺了合作社所在的化州市南盛街道一带的旅游观光资源,“每年春节都有很多从信宜、广西等地过来的游客,采摘番茄等蔬果,体验乡村田野风采。”曾宪荣的合作社还带动了当地100多人就业。

术业有专攻,业成助家乡振兴。在农业田头精耕细作,曾宪荣扎根茂名乡土,以田野农作为聚焦点,推动家乡品牌走出茂名。他是乡村振兴的“农创客”,是雕琢乡村风情的乡土艺术家。

 每年春节都有很多外地游客来曾宪荣的合作社采摘番茄等蔬果,体验乡村田野风采。

每年春节都有很多外地游客来曾宪荣的合作社采摘番茄等蔬果,体验乡村田野风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借着春节,近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李伟东带着几位学校老师早早驱车而来,万里晴空,汇集乡野,与曾宪荣一同探讨乡土的新产业、新业态,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唯人才不可或缺。

一树百获,人也。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茂名始终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我们每年的招生生源大部分都来自粤西,特别是茂名。”李伟东一边细数着他带过的学生,一边迈向家住化州市长岐镇西湾村西下的李学忠的家门口,他要给李学忠送春节慰问金。

高校学子奋力振兴乡村

李学忠,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大四学生,正在等待考取研究生的结果,“跟本科一样,报考的还是生物科学专业,还是对农业感兴趣。”

求学中,李学忠也曾遇到“拦路虎”,去年中上旬,他患上了突发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至今未痊愈,“当时看病花费了家里很多钱,向学校申请生活补贴和拿了奖学金后,加上学校的慰问金,经济压力有所缓解,”他很感谢学校的关心,计划着等家里经济宽裕了再去尝试配助听器。

 李伟东勉励李学忠好好学习,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李伟东勉励李学忠好好学习,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谈及未来规划,李学忠瞄准乡村振兴的契机,“对于李伟东老师有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讲解很受启发,我会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从化州一路向南,茂南区金塘镇丰田村,江光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大三学子,穿着一件白色卫衣,搭配着一双普通白色运动鞋,笑起来很腼腆,正与李伟东分享自己的学习情况,“我计划考研,已有了目标院校,还是同样的专业。”

在江学彦家里,李伟东与大家分享自己儿时的农耕趣事。

在江学彦家里,李伟东与大家分享自己儿时的农耕趣事。

听到自己学校的学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还坚持求学,李伟东颇有感慨,他说,自己同样是农村出身,对学子们的困难感同身受,时刻提醒自己要投身农村事业,“乡村振兴需要你们,有什么困难可以跟老师讲,学校会力所能及帮助你们。”

春节前的一份小小慰问金,满载着高校对育才的希冀,联系着人才梯队,探讨着如何乡村振兴。万丈高楼平地起,猛将必发于卒伍。更多人愿意到乡野,田头留得住,新型农民干得好,以人才全盘复活乡村要素,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小康才走得更加殷实。

【南方日报记者】杨金凤

编辑 立春
校对 曹柏英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