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上午,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和审议东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并审查和批准东莞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会上,东莞市市长肖亚非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东莞经济实力稳中有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50.2亿元,年均增长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自2019年首次迈入9000亿GDP规模以来,东莞和泉州、福州、南通、济南、合肥、西安7座城市均被视作“准万亿GDP城市”,是全国最有希望晋级“万亿俱乐部”的一批种子选手。2020年,除东莞外,其余6座城市GDP总量均已突破万亿。
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新冠疫苗逐步推广上市,被疫情打乱的经济发展节奏有望得到恢复,业界亦普遍对东莞在2021年突破万亿GDP总量展现出较强信心。
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肖亚非表示东莞将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一批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实施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力争2021年市重大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
超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稳住经济基本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叠加外部中美经贸摩擦和内部产业结构性问题,2020年对东莞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日前东莞市统计局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市进出口总额为13303.0亿元,同比下降3.8%,降幅比前三季度扩大1.6个百分点,外贸形势严峻,对经济增长负面作用明显。作为外贸大市,进出口贸易受挫或许是东莞地区经济总量未能在2021年突破万亿元的原因之一。
在2019年GDP达到9000亿规模的7座“准万亿GDP城市”中,泉州(10158.66亿元)、济南(10140.91亿元)、合肥(10045.72亿元)、南通(10036.3亿元)、西安(10020.39亿元)和福州(10020.02亿元)6座城市均已在2020年成功进入“万亿俱乐部”,2020年GDP增速分别达到2.9%、4.9%、4.3%、4.7%、5.2%、5.1%。
相比之下,2020年东莞经济增速相对放缓,2020年东莞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低于广东省GDP增速(2.3%)1.2个百分点。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东莞GDP增速没有往年高,总量还差几百亿突破万亿,今年不出意外,东莞GDP肯定会进入万亿。跨过万亿GDP门槛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深度转型阶段。”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乃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广东第四城”,东莞经济基本盘仍然稳健。肖亚非指出,2020年东莞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39.5%,增量约占全省两成,工业用电量增长1.4%,市场主体增长8.3%,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7家、创历年新高,新业态、新动能加快成长,为赢得未来保住了底盘、留住了青山。
2020年东莞亦成功招引京东大湾区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企业增资扩产130宗,全年实际引资1499亿元,增长25.3%。每季度集中动工一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83.8亿元,拉动全市固投增长13%。
2020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东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4.7亿元、税收总额2153.2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3倍和1.5倍。社消零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和1.5倍。
回顾“十三五”,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东莞R&D投入强度从2.36%提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成为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第一动力。国家级孵化器、省级工程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是2015年的2.9倍、3.5倍、1.5倍。全市集聚高层次人才15.6万人,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作为制造业重镇,“十三五”时期东莞先进制造特色更趋明显。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比2015年翻一番,跃升至全国第二、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9%、37.9%,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2021年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增长6%左右
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1年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进出口增长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速同步。
对比来看,东莞提出2021年实现6%的GDP目标增速与广东整体经济预期保持相对一致。此前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1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以上。同为广东制造业重镇的佛山也于日前召开两会,表示2021年佛山GDP预期增长6%以上。
其他新万亿城市的经济发展预期则较为乐观。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上述6座新万亿GDP城市2021年预期经济增速均超过6.5%,其中泉州预期增长7.5%左右,济南预期增长8%以上,合肥预期增长8%,南通预期增长6.5%以上,西安预期增长7%以上,福州预期增长8.5%。
围绕经济发展目标,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东莞将实施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力争市重大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同时,狠抓企业增资扩产,强化工业投资全流程跟踪服务,完成投资879亿元。
针对支柱行业——制造业发展,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以新动能推动产业优化”,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全面实施稳链补链强链拓链工程,力争五年实际投资超6000亿元,全市引进培育千亿企业超过5家,百亿企业超过25家,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百亿级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万、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梯队。
具体来看,此次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松山湖生物技术、东部智能制造、东莞新材料、东莞数字经济、东莞水乡新能源、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银瓶高端装备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强调以消费升级为契机,推动纺织服装、食品粮油、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对此类企业推广品牌新增支出给予10%的补助、营业收入新增量给予不超过1%的奖励。
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顾乃华指出,目前东莞和佛山不少行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端,制造业增加值率约在20%-30%之间,支撑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未来应进一步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更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同时,应注重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集聚,实现区域协同错位发展,以避免科技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相互挤占技术创新市场。
此次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亦着重描绘科技创新布局规划。强调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企达8000家,R&D占比达3.2%左右。
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建设,推动形成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协同效应,同时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东莞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局长罗军文表示,2021年东莞市本级财政也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安排9.2亿元支持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高新科技项目,并安排3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编辑:洪晓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