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这些野生动物不是想买就能买,最近有严打

千篇一绿
+ 订阅

伴随着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发布和“清风行动”的开展,2021年第一季度,刑法修正案(十一)、长江保护法等和野保相关的法律也将正式实施。

值得警惕的还有象牙替代品和异宠交易。IFAW发现,象牙替代物如独角鲸牙、抹香鲸牙的交易呈明显上升趋势;陆龟、鬣蜥等两栖爬行动物、水獭、薮猫等小型哺乳动物以及一些大型鹦鹉的非法贸易也日益猖獗。

互联网是近年兴起的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隐秘角落。在野生动物犯罪案件中,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与手机App等渠道的比例正逐渐增加。

2021年1月18日,8部门联合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代号为“清风行动”的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联合行动。图为2017年6月2日,广西南宁海关开展“守护者”打击珍贵动物及其制品走私专项行动,一举打掉了珍贵动物及其制品走私犯罪团伙。视觉中国 | 图

◆ ◆ ◆

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

春节假期,亲友团聚,想搞点野味、长江野生鱼尝尝鲜?小心警察蜀黍敲门。

一场针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突击战正在进行。2021年1月1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清风行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代号为“清风行动”的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联合行动(以下简称“清风行动”)。

“清风行动”为期两个月:2021年1月31日-3月31日,该通知同时抄送中宣部、环境部等20个国家部委、机构。

8部门联合通知下发半个多月后,2月5日,30年终大修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正式向公众发布。

原《名录》中的物种全部予以保留,豺、长江江豚等65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熊猴、北山羊、蟒蛇3种野生动物因种群稳定、分布较广由一级调整为二级。《名录》还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其中大斑灵猫等43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狼等474种(类)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伴随着新《名录》的发布和“清风行动”的开展,2021年第一季度,刑法修正案(十一)、长江保护法等和野保相关的法律也将正式实施。

◆ ◆ ◆

重点打击加湾石首鱼等禁止贸易制品

仅次于军火、毒品,全球野生动物贸易已经成为第三大走私产业。“清风行动”重点查验的禁止贸易制品中,有的长期被重点打击,如象牙、犀角、虎骨、穿山甲片等。对公众来说,有些动物还相对陌生,如赛加羚羊、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和海马。

赛加羚羊和野生海马分别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民间被认为有药用价值,海马还被认为有壮阳功效。二者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下简称CITES),是海关重点查验对象。2019年,呼和浩特海关查获走私北方赛加羚羊角15根,价值120万元。海马干也被各地海关频繁查出。

加湾石首鱼听上去陌生,但其制品公众尤其南方人应有耳闻——鱼鳔,因富含胶质,又被称为花胶,被认为有滋补食疗作用。黄唇鱼胶被称为“花胶之王”“金钱鳘(mǐn)”,黄唇鱼已经濒危,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救援(WildAid)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介绍,因与黄唇鱼胶有相似形状,加湾石首鱼被作为黄唇鱼的替代品,一只加湾石首鱼鱼鳔的价格高达数千美元。加湾石首鱼仅分布于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早在1976年列为CITES附录I物种,严禁开展商业性国际贸易。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将该鱼升级为极度濒危。同时,因为流刺网等捕捞方式覆盖面大,捕获加湾石首鱼还会误捕到“邻居”加湾鼠海豚——这种个头很小的海豚全球仅剩几十只。

近两年海关破获的加湾石首鱼鱼鳔走私案中,有的案值上亿。2021年初,海关总署发布的2020年打击走私十大典型案例中,就有石首鱼鱼胶案:走私团伙在境外采购石首鱼鱼鳔,发运到香港或越南,再以快递夹藏或中越边境非设关地偷运方式走私入境。2020年8月,江门海关缉私局打掉2个走私犯罪团伙,现场查扣涉嫌走私的石首鱼鱼胶288只。全案查证走私石首鱼鱼胶3602只,案值约3亿元。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中国办公室高级项目官员马晨玥提醒,没有在通知中提到但值得关注的,还有象牙替代品和异宠交易。IFAW发现,象牙替代物如独角鲸牙、抹香鲸牙的交易呈明显上升趋势;陆龟、鬣蜥等两栖爬行动物、水獭、薮猫等小型哺乳动物以及一些大型鹦鹉的非法贸易也日益猖獗,“这类活体动物的非法贸易还与濒危物种走私、非法人工繁育、非法运输密切相关。且往往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程序就流入市场,存在传播疫病的风险”。

◆ ◆ ◆

严禁以“长江野生鱼”为噱头宣传

为改变“长江无鱼”的局面,2020年起,长江及重要干流如嘉陵江等开始“十年禁渔”。“清风行动”中也加入了长江禁渔,网络违规清理的对象中,除了野生动物制品、猎套外,还有“电毒炸”等禁用渔具。

2020年初,南方周末记者在湖北省监利市渔政局看到,缴获的非法渔具有“虾笼”、电打鱼机、“迷魂阵”渔网、吸螺蛳的泵机等。“‘迷魂阵’就是拉好几道渔网组合在一起,网眼有大有小,能对大鱼、小鱼、虾子、贝壳一网打尽;螺蛳生活在河底,吸螺机的搅动会破坏底栖生态环境。”监利市渔政局副局长段峰说。

禁捕、禁食长江鱼的标语已在湖北随处可见,此次“清风行动”也提到,严禁以“长江野生鱼”等为噱头宣传。

2020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云阳县长江一级支流澎溪河,护渔队出发护渔。岸边,工人将鱼苗抬到江边放流。视觉中国 | 图

不只是“长江野生鱼”,非法食用陆生野生动物也是“清风行动”重点打击对象。2020年2月,全国人大发布“禁野”令,各地也随之制定地方法规,禁食野味。2020年末,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捕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 ◆ ◆

互联网平台成隐秘角落

“清风行动”重点打击、整治五类区域场所:自然保护地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电商、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农贸、花鸟市场、饭店等实体场所;进出口口岸、边民互市点等;长江流域重点捕捞水域。

这五类场所中,互联网是近年兴起的隐秘角落。根据IFAW近年的跟踪研究,在野生动物犯罪案件中,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与手机App等渠道的比例正逐渐增加。

网络交易并非都是公开售卖,跨平台发布信息是常态。马晨玥介绍,卖家通常在多个社交App建立账号,留下微信号码,引导潜在消费者转向更为封闭的渠道。

1月31日,腾讯旗下“企鹅爱地球”项目联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救援(WildAid)共同发起“离开你,是最好的决定”公益科普活动。如果在微信、QQ上发现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行动,可以通过“腾讯110”小程序举报,“野生动物保护”被放到了举报首页。

专业犯罪团伙具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使用不断更新的“黑话”或图片、短视频等形式规避监管。“XY”代表象牙、“红白黑”分别代表鹤顶红、象牙、犀牛,这些黑话近年来都较少使用了。“有的就发一个emoji的图标,或是打开图片才知道是什么物种。”马晨玥介绍,“这些卖家提到的字越少,越是知道自己是违法销售。”

余冲建议,互联网企业应该提升用户上传和发布与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信息的门槛,“比如上传者提供合法进出口、养殖和运输的文件,审核通过,方能发布信息”。

平台鉴别是否为非法贸易,也有专业门槛。多位采访对象表示,他们对多家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进行过培训。

马晨玥介绍,针对不同的企业,侧重点不同,比如百度就侧重于百度贴吧的关注。2020年4月,IFAW联合百度大脑飞桨团队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濒危物种AI守护官”的人工智能图片识别工具,用于识别濒危野生动物制品图片信息。马晨玥希望互联网公司可以发挥技术优势,开发更多相关的创新产品或应用。

◆ ◆ ◆

打击行动有期限,但协作需要常态化

“清风行动”规模如此之大,是因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涉及多个监管领域。

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22个部门组成。2020年7月,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成员单位增至27个,也确定了今后的重点工作。

2020年是野保工作推进的关键年,除了全国人大颁布的“禁野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时隔30年,终迎大修。刑法、野保法、生物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和长江保护法等都已通过或进行修订。

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的系列行动也在2020年不断开展。市场监管总局、网信办等开展了和非法制售口罩一起的“联合双打行动”,公安部开展“昆仑2020”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宣传部等14家单位联合发布了“网剑行动”……

根据最高检数据,2020年1至9月,全国共起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15154人,同比上升66.2%。

“清风行动”也被认为是对系列法规政策的贯彻和2020年各项行动的延伸。

SEE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分析,在“清风行动”涉及的五个场所,不只是互联网平台,每个场所“都有困难的一面”。比如农村地区野生动物盗猎、非法运输零星分布,而执法力量却相对薄弱、有限。

“食用是最可能涉及的非法利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还将面临刑法的追责,因此不断地强化宣传和加强执法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执法过程和司法实践中如何判定‘以食用为目的’存在很大难度。”马晨玥担心。

张立反复强调多部门、跨行业协调的重要性。不仅需要政府行动,也需要社会组织、民间的参与,例如2020年有民间机构绘制了“全民野生动物消费地图”,SEE基金会志愿者对网络平台、花鸟市场、农贸市场调研发现,鸟类的买卖数量远高于其他物种。

张立还建议,行动是有期限的,但是协作需要常态化,且需要加大科学部门的支持,实时更新野生动物的濒危状况,为执法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比如以前常见的黄胸鹀(禾花雀),受到威胁程度已经大不一样了。”

(南方周末记者杨凯奇亦有贡献)

编辑 | 曹海东 视觉 | 汪韬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