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博展览】聊聊圣旨怎么看(一)

顺德区博物馆
+ 订阅

句读篇

“紫气东来 圣旨驾到——圣旨文化展”已经开展半月余,相信很多观众朋友都已经入馆一览过天家风采。

很多观众对圣旨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来自于影视剧:穿着红衣服的宦官,骑着快马风驰电掣,一边策马一边喊“圣旨到——”,然后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人也不砍了,孩子也不打了,呼啦啦跪下一片,等着宦官一人拿着卷黄绢开始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此处省略大白话二百字)——钦此。

我们一直用“圣旨”来称呼由皇帝下达的书面的旨意,实际上是不够精确的。

圣旨是对皇帝所下的一系列文书的俗称,具体的分类包括:诏、制、诰、敕、册、书、符、令、檄。狭义的圣旨,是以奉天承运开头的“诏”、“制”、“敕”’。“诏曰”是诏告天下。如果忽略历朝诏书沿革的细微变化,总的来说,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圣旨有这样一份:《明崇祯三年四月三十日王懋学本身妻室敕命圣旨》,开头如图。

众所周知,古代人写文章是不断句的,读书人之所以要有老师启蒙,最重要的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就是: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正如《三字经》有云:“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从各封圣旨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古人不断句,但是圣旨这么正式的文书在一句话内居!然!分!行!而这一封圣旨分行还算少的,有的圣旨甚至在句子中间都分一行,还要凸出来另写。

这就是圣旨上突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皇权制度神圣不可侵犯的特点了。

“奉”字,一般来说是和文书(圣旨)的主体大致是平行的,作为文书的第一个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即便按照电视剧的读法,“奉天承运”也是应该在一起的,天字为什么另起一行而且很突出呢?这里天指上天、天道,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上面不能有其他字,因此另起一行,“皇帝”也是同理。并且,“皇帝”实际上是撰写文书的人对天子的尊称,很多圣旨引用皇帝本人的旨意时,会使用“朕”这个字。

还有皇帝与天同高的(明崇祯元年圣旨)

如果在圣旨中间提及某位皇帝(大部分是先帝或者祖父辈)也会连同皇帝庙号一起另起一行。(下图所示永乐年间圣旨)这种抬格在清代尤为明显,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去看下清代玉牒(皇族族谱),上面抬格非常频繁而且严谨。

由此可见,是否分行与断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那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敕/制)曰”究竟怎么断句呢?

答案是:不断句。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奉天承运”这个词,在秦代已经开始出现了,从明代的时候开始正式固定加在“皇帝”前面。大概是为了体现君权神授和天命所归。从明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字实际上是“皇帝”的修饰语,在明朝早期的白话诏谕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如《洪武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开头直接写“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证明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一整句。在清代,满文的开头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接受了天的谕命的汗的御旨”。

最后,留个作业:“网红”雍正帝的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大家觉得应该怎么断句呢?(答案会在《聊聊圣旨怎么看(二)》中揭晓)

撰  稿 :王  群

排  版 :张  扬

审  校 :曾天朗

审  核 :董  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